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216)
弹幕:
“这味对了!”
“给我整哪来了?我穿越了?”
“集齐粮票、油票、布票,然后让我们大喊:复活吧,供销社!”
然后当画面一转,哥妹组合来到一家“国营供销社”准备兑换一点生活物资时,连刚才整活的弹幕都差点没绷住。
第203章 康米主义归来(下)
国营供销社选址并不在什么好地段,原本是一家倒闭的小超市,跟旁边前几天还在“旺铺转让”的小卖部打通了,连成大约三百多平的店铺。
装修可以说几乎没有,就比“叙利亚战损风”好一点儿,抬头中间一颗红星,左边书“为人民服务”,右边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保障供给”可以理解,就是不知道这里发展的是什么经济……
进门就正常多了,货架跟别的超市长得也差不太多,除了标价用“物资券”而不是货币。但离开食品区,到了工业品区,就会发现售卖的东西奇形怪状了起来。
“五金,”圆脸哥念着货架上的标签,“让我们看看啊,这把剪刀的说明是‘白牙设计,抗亚空间扭曲剪刀’。”
“我看过这段!”圆脸妹,“在十八集还是十九集,被亚空间扭曲后,正常的剪刀会绞住,这把用了变形材料,又填充了什么来着,喔,缓冲垫料,总之就是到了亚空间还能使用的剪刀。”
接着两人又看到了角落的自行车,不由一起:“哇!”
同样来自白牙的设计开发,使用记忆合金和在关节填充缓冲材料的“在亚空间也能骑的自行车”,车灯非常亮,堪比探照灯,提供“行走亚空间必须的光源”。
总之呈现出一种前工业时代造物、现代黑科技和玄学的混合,最终融合出一种混沌的高端感。
自行车也被放在“五金”分类,可以用“五金券”兑换——目前的物资券分类上还很粗糙,“粮票”可兑换内容包括粗粮和豆类等,“布票”包括服装、家具等,工具类都算“五金”,消耗品大多算“日用”,还有包罗万象的“电器”大类。
而物资券的单位也很有意思,像“粮票”“布票”这样资源类的就是“市斤”“尺”,而像“五金”“日用”“电器”这样的工业品,则是“工时”——即生产该物品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
对此弹幕锐评:
“商品的价值应当等于商品上面凝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泪目!”
如果逛到供销社的最里面,还会发现一间屋子挂匾“拍卖行”,说明是“寄售公民自己生产的物品”,里面的东西就更奇怪了,什么“刘奶奶织的毛衣”,“陆大爷扎的扫把”……
弹幕:
“好家伙,原来发展经济,是说发展亚空间经济?”
“以后是不是还会出售‘亚空间变异动物的毛皮’……”
“干脆连‘发布任务’的功能也加上:‘组团打亚空间变异兔,四缺一啦’!”
“……什么佣兵酒馆?”
“这个店只是试点吧?”
“↑应该,现在还是可以正常买卖东西的嘛。”
“什么双轨制?”
“我看有人在高价收物资券,抢购‘亚空间产品’。”
“虚假的双轨制:市场经济+供销社;真正的双轨制:供销社+黑市。”
“我就问一句:供销社啥时候开到我家?”
“康米主义者狂喜!”
为了减少无谓的“二次移动”,大部分居民被疏散到西北和西南的13个省区,如果仔细扒拉,会发现同当年的“大三线建设”规划如出一辙。
这套旨在打造独立于沿海的工业和经济体系,原本用于备战的准备,却在多年以后,以没有想到的方式派上了用场。
圆脸一家属于最早疏散的一批,还能选择意向地点,因为舅舅一家和爷爷的老战友都在西京,所以选择了投奔亲友。
他们刚到的时候,大部分西京人还不知道市里整了“国营供销社”这种大活,所以还没几个人;但随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直播间的爆火,这里马上人满为患,塞满了没有券纯看热闹的家伙。而每当有人掏出券去结账,就会被一群如狼似虎的人团团围住,出高价求兑换……
总之一时火爆,一券难求。
“求问:怎么得到物资券?”
“找一份‘亚空间建设’类工作。”
“哈?这是啥工作?”
“就是白牙岛上干的那些事情,盖抗震房子,造‘亚空间工业品’,当然,实验部分在内陆还做不了,但可以设计和生产嘛。虽然说是‘白牙设计’,其实设计院都在内陆,那边只是做实验啦。”
“↑我做过这种项目,现在是过渡阶段,只会发一点点物资券,要攒辆自行车得好久的样子。”
“产能还没上来,一下发很多物资券岂不是通货膨胀了?等生产线建起来肯定多多的有,不要着急。”
“什么‘货物本位’发券?”
“我替你们去问过了,生产线优先安置疏散居民,暂时不外招,除非你跟楼上一样恰好在项目里,不然洗洗睡吧。”
“嘤嘤嘤,什么时候疏散到我?”
“……不是,多过两天安生日子不好吗?”
以往紧跟时事,出没于各种新开业“体验店”的都是年轻人,但“供销社”却堪称老中青三代的共同朝圣之地,甚至细看之下,白发还更多一点。
人的一生很少能有这样的体验,在历经时代的大江大河,被浪花渐渐地推远,成为跟不上潮流的老年人,仿佛除了安享晚年已经百无一用之后,还能看到自己青年时代的风景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