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31)

作者: 鱼绯 阅读记录

之后的聊天内容就没有太多营养了。这位树神的信徒太过推崇自己的神,难免有些偏颇,说的话不能尽信。信息收集得七七八八,洛书把头发冲了好几遍,又把洗发水还回去,就告辞离开,走出浴室才想起没有交换姓名——算了,这不重要。

回到宿舍,换上已经烘得微微发热的睡衣,洛书盘腿坐在床上,开始了她的例行睡前抠手机,不是,神秘学研究。

她一边发消息给程玖同步信息——当然,在消息里会说得隐晦一些,或者叠上“我想出了一段小说情节,你看有没有可能火”这类护甲,以防被网警同志当成邪教分子——一边登上论坛,寻找“蠕行阴影”的信息。

由于论坛上的信息鱼目混珠,有时候很难区分来自连山学者的科普和连山文学爱好者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洛书一边学习,一边还得发截图给程玖辨别真伪。

学习成果如下:

首先,“蠕行阴影”不是一种怪物,而是一类怪物的统称。

已知的亚空间怪物主要分为三种:纯粹只以精神体形式存在、只攻击人的精神的,被称作“阴影”;需要以物质化投影降临现实的,被称作“蠕行”;还有第三种,就是调查员们最厌恶的存在,既能入侵精神、又能降临现实的“蠕行阴影”。

最常见的是纯粹的“阴影”,严重精神分裂症案例的背后,很多都存在着它们的痕迹。训练有素的调查员能通过包括心理暗示、自我催眠、精神药物在内的硬核手段抵抗它们,人类的心理治疗也能起到一定的驱逐作用。

最不常见的是纯粹的“蠕行”,只有在亚空间和现实的边界已经出现裂缝时,这些怪物才能入侵。到了这一步,事态往往已经难以挽回,直到足够多的人迷失于亚空间,物质实体的“虚化”释放出能量,导致亚空间的边缘坍缩,才能最终堵住裂缝。

连山学者相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这样的事情早已发生过多次,只是在信息革命之前的迷雾中,一个偏远村庄的消失恐怕要在数月乃至数年后才会进入外界的视野,最后也不过是变成“大山食人”的恐怖传说罢了。

而最危险的,就是“蠕行阴影”。它们往往从人的精神开始发动进攻,因而一开始很容易被误认为单纯的“阴影”;在被攻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抗性服用了催眠类药物后,如果亚空间和现实之间的壁垒足够薄弱,它们就会突然以物质实体降临,转而攻击此刻处在睡眠中的身体,从而产生奇效。

至于精神抗性训练,这本就是调查员必备的训练内容,只不过是高年级课程。图书馆有大量相关藏书,自学应该问题不大。

洛书再次开始了她的行动规划:

长期目标:调查阻止白牙岛异变

短期目标:点亮夜间行动技能,学习打怪,逆转9月30日安宁教授殉职的结局

为了达到短期目标,有几种可能的有效措施:

① 进行精神抗性训练(借助图书馆藏书)

② 提升战斗技巧(需要寻找能够“刷怪”的地方)

③ 升级(刷经验?)

①要等明天去图书馆借书,②需要仔细考量到哪里去找怪来刷——拉一个真的怪异出来过于危险了,道格拉斯的教学基本上全是绿幕表演,在洛书看来,靠绿幕训练,要实现在短时间内赶超教授乃至营救教授,是不太可能的。

她初步的想法,是到时间长河中去寻找——譬如那些变成“大山食人”传说的村子。不过这就要从长计议了。

眼下,最简单的居然是刷经验,《鲁班书》下卷已经指出了一条明路。

夸祖人认为对信徒最好的神是青铜神树,但洛书宣布从今天起就不是了——你会看到一个亲自给信徒占卜吉凶的神!

神也要卷起来!

第29章 股神的诞生

接下来的日子,洛书毫不意外地忙得脚不沾地、魂不附体——后者指灵魂经常在路上。

经过实验,打开亚空间通道并不需要等到23点,只要日落就可以。看来亚空间的异常们不喜欢阳光。这也再一次佐证,日落后的时间对人类来说都称不上安全。

跳转大致是随机的,但也不是毫无规律,第一原则是洛书本人的意志,第二原则是低能耗优先,算法暂时未知。

说人话就是,在邪神自身没有明确意愿的时候,时间近、召唤指向性清晰的目的地,大概率会优先抵达;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据洛书猜测,还受到召唤者自身的意志、时空乱流中随机扰动的影响,譬如那次发生在先秦的成功召唤。

从先秦到现代,信神的人逐渐减少,而召唤的敷衍程度则逐渐增加。

原本洛书认为,《鲁班书》下卷已经给出了符文,不应该有任何难度,但她发现自己还是高估了古人的靠谱程度。

差不多四五个信徒里面,就有一个画错的!

抄九个数字有这么难吗!

正确的符文千篇一律,错误的符文花样百出。不是数字放错了位置,就是缺笔少画——祭神居然敢短斤少两,邪神都得佩服他们的勇气。

还好跳转有一定的纠错机制,只要不是错到压根认不出来,基本上都能成功。

优先级最高的自然是发生在现代的召唤。

虽然华夏人口在近一百年翻了好几倍,但这类召唤数量却很少。一则工业革命后,受益于印刷技术,书籍的增长呈井喷之势,《鲁班书》下卷虽然没有失传,但淹没在茫茫书海里,已经很难有人会去看了;二则反封建迷信非常成功,这种神神鬼鬼的玩意儿,谁信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