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33)
图书馆六楼的校史博物馆,洛书一度以为这就是个介绍密大光辉历史和杰出校友、提升自豪感的地方,现在才知道,校史博物馆最重要的作用,是收藏诡异物品。
所谓诡异物品,首先分为“活化”和“非活化”两大类,顾名思义,前者就是指那些具备“活着的特性”的物品,而后者则是没有表现出活化特性的。非活化物品可能会在某一天活化,而活化则是不可逆转的。
活化的诡异不一定具备逻辑思考能力,但大多有主动采取行动的习性,因而极其危险,需要“收容”;非活化物品也未必就安全,譬如诡异“烟灰缸”,会缓慢地分解周围一米范围内的物体,使之逐渐变成灰尘,其中物理化学原理未知——这样的诡异物品即使是非活化的,也需要“封印”。
而在非活化物品中,不需要封印的那些,才是调查员可以利用的“隐器”,或者叫“收藏品”。
这个时候,洛书才猛然想起第一次看见小黄鸭时,这只鸭子缩腿收翅膀的行为——好家伙,它是活化的?
虽然这只鸭子后来一直安静如鸡,但不影响它可能需要收容这个事实。
小黄鸭是洛书结束时空穿梭的关键道具,不能交出去,看来只能把“研究活化诡异物品的收容”列入日程,自己动手,自己收容了。
其实洛书不是没有想过把包括9月30日蠕行阴影袭击图书馆、11月初白牙岛陷落的预言上报,让别人来解决问题——但一来她没有任何证据,更重要的是,她担心自己就是个需要收容的诡异……
安全考虑,还是先“刷经验”,把自己逆转时间的上限尽量提高,再考虑上报。到时候万一踩坑,回档就可以当做无事发生。
言归正传,精神抗性训练的本质,是对诡异的污染脱敏,或者说,提高理智的上限。
常规的训练方式,是申请类似“歌唱娃娃”这样具有精神污染性的诡异物品,由专业人员先对受训对象进行催眠,再在梦境的隔离下慎重使用,让受训者逐渐适应精神污染。
而不太常规的训练方式,当然就是头铁地直接去找点诡异来碰一碰了……
考虑到前者效率低下,洛书当然是果断地选择非常规的手段,在提升理智上限的同时,还能锻炼战斗技巧,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诡异不是大白菜,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远至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数千年人类历史长河,那么就差不多是大白菜了。
洛书借出一本《混沌坍缩事件考》,这里面记载了自古以来有记录的“大山食人”传说——这些传说用连山学的眼光来看,背后多多少少都能嗅到怪异的味道。
传说西晋永熙年间,荆州有一座群山环绕的村庄,因终年隐没于大雾之中,被称作“雾隐村”。但方圆数十里,问其他人,竟都没有去过,又偏偏对这村子的存在信誓旦旦。
直到东晋升平年间,有好事者专程去寻访,一行六人几乎在大雾中迷失,才终于找到了这座村子,但已人去楼空,当时引为怪谈。
雾隐村的传说之所以引起连山学界的注意,盖因在《搜神》《聊斋》中,皆提到一种名曰“雾隐”的精怪⑤,其描述神似来自混沌的“阴影”,因此雾隐村也便成为了疑似因混沌而消失的村子之一。至于那前去探访的一行六人为何能全身而返,应是混沌边缘坍缩,已经封住了裂隙的缘故。
注⑤:当然没有这种东西,纯属杜撰,问就是是“伪作”。
连山学界关于雾隐村的研究资料不少,但如此出名的案例,难免混入了大量连山文学爱好者的二创,须得费不少力气去分辨,委实让人头痛。
除此之外,还有那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误入的桃花源,更是人尽皆知的怪异之事。世人多以为《桃花源记》乃陶渊明虚构之作,但在连山学者看来,与世隔绝、衣食无忧,无疑都是怪谈的特征,尤其最后那一句“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更是细思极恐。
如果说“雾隐村”是已经消失的怪谈,那么“桃花源”就是有可能尚且活着的怪谈。
两相对比,还是消失的怪谈要安全一点。
第31章 雾隐诡事(二)
虽然以自己邪神分身的位格,就算翻车,应该也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考虑到连山学界对分身也没有多少认知,说不准这只是邪神的一次性消耗品,在出发之前,洛书还是打算多少安排一下后事。
最重要的,当然是留下遗言,以防万一。
洛书郑重地拿出一张草稿纸——郑重的是内容,不是形式——详细记录下9月30日的袭击、白牙岛陷落这两次关键预言,以及在历次读档中发生过的事情,以向后来人示警。
写下最后一句“隐器艾草香氛、小黄鸭、铜钱,如存留,由程玖继承”,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财产也安排好后,洛书把墨水吹干,又拍了照存在手机里,再等一个小时,没有发生诸如“墨水褪色”“照片自动删除”之类灵异事件,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出发。
想要寻访尚未消失的雾隐村,就得前往西晋永熙年间的荆州一带。
西晋实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基层治理,想要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恐怕非得是群山之间才有可能。
但永熙年间,因屯田制度,大量隐匿山中的人口被迫陆续出山,青壮编入军中,在此背景下,所谓“人去村空”,可能只是搬迁而已。
虽然有可能扑一个空,但总归值得去看看。不过,想要准确降落,还需要一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