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82)
人类无法理解符文的完整含义,直接作为经验公式套用,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
道格拉斯想起一件事:“使用‘公文包’,曾经出过事故。”
安宁教授也想了起来,替他补充:“有人试图直接绘制从‘公文包’取出的符文,但变成了植物人——这次事故还写进了‘公文包’的使用说明。”
程玖指出:“群山中的怪物也变成了‘植物人’。”
这就有点地狱笑话了——此植物人非彼植物人呐!
连山问题委员会那边,不知道哪位大佬在屏幕上打字:“符文‘人’‘蛇’‘树’可能是转化生命力的公式,不同形态表示不同的来源。”
程玖猜想:“‘快速止血’是模拟植物的恢复能力,而诺玛修女使用的符文,是抽取他人的生命力?”
洛书沉吟:“但如果使用不慎,就可能发生扭曲。”
譬如不经过“公文包”直接使用“快速止血”,可能会用力过猛,失去活动能力;又如诺玛修女试图抽取洛书的生命力,但不知是因为洛书心存警惕,人不在床上睡觉,符文没有对准,还是邪神的生命力无法抽取,最后仪式无法停止,反而吸干了自己。
奇怪的是,如果向“河图洛书”祈祷,似乎就相对安全——这是因为洛书可以理性交流,所以充当了“安全翻译”吗?
然后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角落的一条线索:混沌状态的精神病院里,出现过“大丽花”。
根据《租客死亡事件》,这个崇拜大丽花的教派,作为黑山羊教派的分支,至少从一百年前存在到八十年代,掌握向青铜神树祈祷的仪式,并可能与康宁精神病院事件有关。
第76章 什么,连山文学火了?
从上世纪20年代的阿卡姆到今日之华夏,究竟曾经存在过多少邪神教派,又有多少仍然在活动;其中哪些教派信仰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掌握着一定的仪式——这是最近务必要全力追查的方向。
在调查员会议的末尾,连山问题委员会打出字幕,提到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连山文学的出圈,可能进一步衍生出大量模仿性质、非正式的邪神崇拜和连山活动,如何监控和防止其演变成真正的邪教活动,又是向我们提出的新挑战了。”
等等!什么出圈?
洛书一时震惊:难道我当时空幽灵久了,丢失了高强度网上冲浪的习惯?
会议结束,洛书等不及回到宿舍,走在路上就开始抠手机,登进连山论坛一看,“连山文学崛起!喜大普奔!”已经被顶成了第一热帖,甚至超过了“沧海遗书”“异常事物档案”和“新人必看”。
……光看标题就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点进帖子,楼主自称是“原教旨主义连山骨灰粉”——光这个自称就很迷惑,洛书从未听说有人自称是“原教旨主义的理论物理学家”——更迷惑的是云集响应的跟帖,有人自称是“自由派亚空间海盗粉丝”,有人则是“考据派蠕行阴影玩家”,属于是每个字洛书都认识,放在一起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好在这帖子之所以火,是因为楼主“巴虺的子民”详细总结了连山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厚积薄发、可喜可贺的破圈运动:
“大家首先要明确一个事实:什么是连山学,什么又是连山文学。”
洛书看得心里一咯噔。
“很多小可爱认为这是一回事,但其实不是。‘连山学’源自《连山》《归藏》,是求索世界本质和奥秘的研究,甚至可以认为是华夏早期的物理学。”
“发展到现代,连山学是追寻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的学科,被很多学者当做严肃的研究,无论理论作品还是怪异纪实,都需要考据和实证,否则便是伪作。”
“而连山文学,在华夏最早的记录是晚明红尘书生的作品《万妖录》,里面虽然提出了大量煞有介事的‘异常如何成妖’理论,但全部属杜撰。”
“同一时期的大秦,恐怖文学开始风靡,涌现了《疯狂峡谷》《迷雾印斯茅斯》等等作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克苏鲁文学’。”
“克苏鲁文学是一种介于连山学纪实与连山文学之间的作品,它们往往基于真实存在的怪谈,但又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编——这是因为大秦缺乏连山学渊源,因而也没有‘如实记录怪异’的意识,所以更加鱼龙混杂,难辨真伪。”
“综上,连山爱好者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只追捧连山学纪实的原教旨主义派,喜欢真假掺半、有一定考据价值的克苏鲁派,和只要好看什么都去瞄一眼的自由派。”
“虽然我是原教旨主义的连山粉,但也不得不承认,克苏鲁派和自由派在连山文化扩圈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早期连山学作品有探秘巴虺大蛇的纪实文学《蜀道难》,以大唐天宝年间为背景的《鹤群》,以扶桑为背景的《京都怪谈》;后来克苏鲁文化传入,又涌现了一批以大秦为背景的虚构文学作品如《亵渎石板》《亚空间海盗》。”
“就在昨天,诡秘奇谈文学网站官宣这两部作品卖出天价版权,同时以印斯茅斯为背景的游戏‘蠕行阴影’开始制作,预告PV引起极大反响,宣告连山文化正式破圈。”
“可喜可贺!喜大普奔!连山文化的破圈,固然是自由派结合了网文写法和克苏鲁元素的成功,但也是‘不可名状之恐惧’的独特连山文化与世界观厚积薄发的结果!”
注㉑:除了前面已经提过的,这里另外cue到一批小说《印斯茅斯小镇的阴霾》《巴虺的牧群》《铁鹤书》《马恩的日常》《诡秘之主》《深海余烬》,以及游戏《蠕行的阴影》(不过这个游戏其实很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