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他演我夫君上瘾了(66)+番外

作者: 望风吹袖 阅读记录

他的。“宋阿花想起往事,颇有些遗憾自己当时不够软磨硬泡。

赵明恒瞥了眼兴致勃勃的宋阿花,这宋阿花也就茶楼里那点见识了,以刚刚温素音表现出的水准,怎么可能与茶楼卖艺的那些野路子相提并论,从他过往的经验看,她的琵琶虽然算不上顶尖,但进乐署混口饭或者当个普通教习,是足够胜任的。

而更令他在意的是,她似乎掩盖了许多秘密,有很多他从未见过的样子。

到了京城,似乎原先遮盖在她身上的帷布在一点一点掀开。

赵明恒看见她情绪并不算高,脖颈微微低垂,拥着怀里的琴,已经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中。

“我们先过去吧,在离开前要把东西还给班主。”

温素音回神,“对,该还给他。”

赵明恒抓住她右边胳膊,扶她向前缓缓走着,离开了人群。

“你的箫很好。”温素音说,“在我听过的里面能排进前五了,很好听。”

“你很有品味。”

“你真是不谦虚。”

赵明恒眉微挑,“我说的是实话。”

“只是我很好奇,从没听说过你会吹箫,还吹得这样好,公爹也是武人,你是跟谁学的呢?”

“我忘了,刚刚拿到才想起来怎么吹。”赵明恒的失忆桥段依旧很好用,他反问,“我也没听你说过你会弹琵琶,你和谁学的?”

温素音安静了片刻,平静地说:“我师兄。”

这个答案有些出乎赵明恒的意料,“师兄?”

“我和你说说我家中的事情吧。”

再次回到京城的土地上,温素音胸口中浮现许多许多的往事,所有从她有记忆开始最珍贵的回忆都在这里,这些记忆在她心底埋了太久,现在似乎就是这么一个机会,觉得该说出来了。

她自顾自回忆道:“其实我父亲是个琴师,我祖父家是农民,跟音律完全搭不上边,我父亲小时候他曾经的师父从那里游历经过,在村子里歇脚的时候发现我父亲很有悟性,在音律上很有天分,便将他收为弟子带回了京城。”

“后来我父亲就一直停留在了京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成了一个琴师,他是个纯粹又容易满足的人,我母亲离开后我们父女二人便相依为命,他没有再娶,只有我这一个孩子。”

那时候的生活现在回忆起来简直如前世的梦一般,美好得不真实,父亲脾气温和,家中生活富足,每日唯一的烦恼不过是功课写不完或者哪首曲子练得不顺利。

“我从小就跟着他学琴,我还有个师兄,他从小就拜我父亲为师,是他唯一的徒弟。”

“我师兄在音律上十分有天分,还自己去学了不少乐器,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他都感兴趣,他虽然是我父亲的徒弟但他最擅长的其实不是琴而是琵琶,也是他闲来无事教了我一些。”

师兄啊,这个词令赵明恒心中浮现出一些微妙的情绪。

“你师兄既然如此关照你,你父亲身故,为什么他消失不见,不施以援手?”

“他那时候不在,不能怪他。”

“他去哪了?”

“西域,他在从善公主的使团里。”

赵明恒突然想起当初柳子英第一次来家中闲谈提到公主出嫁的使团,那时候温素音便有些不自然,格外关切,当时他不知道前因后果,现在知道了原来根由在这。

温素音说,“他的左手手指受了伤,不如原先灵活,没有办法亲自演奏了,后来就进了鸿音寺任职,替朝廷大宴谱写新曲编排节目,从善公主出嫁,他作为鸿音寺的官员也跟随前去,负责大雍使团在那里的表演。”

“那时候我眼睛还没有生病,还好好的,走之前他还说要顺便学习他们那里的音律特色,回来给我谱一些新曲子,但天高路远,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

“千里之外音信隔绝,他根本不知道我家出事。”

“所以不能怪他。”

赵明恒的心里勾画出这个所谓师兄的形貌,鸿音寺的一个小官,手上有伤,每日干些琐碎杂事,气质有些怯懦,文文弱弱的。

“你父亲是怎么过世的?”

温素音这一次沉默的时间有些久,“生病了。”

撒谎,赵明恒心中下了判语,她在瞒着他。

但显然温素音是不愿在这个话题上深入了,她主动问到:“到京城之后咱们该怎么办?我们的银子不太够了,得先想办法赚银两。”

“这个你不必担心,会有银子用的。”

赵明恒进了京城唯一不担心的就是银子的问题了,过了这许久缩手缩脚的日子,他也有点迫不及待想要早些取到自己的银子了。

——颇有种准备扬眉吐气的味道。

下了船,宋阿花对着人声鼎沸的宽阔大街有些无措了,拽了拽温素音的袖角,“素素,这里好大,咱们现在该去哪里?”

“先寻一间客栈落脚吧。”温素音思索一阵,依稀记起之前在京城时候听来的那些议论,“城南客栈比较便宜实惠,许多刚到京城的人都在那里落脚,我们去问一问。”

“你怎么知道京城的事?”宋阿花问。

“我以前家住京城,后来离开了。”

宋阿花从小一个人在外谋生,于人情世故上格外老练,她立刻就猜测到温素音所谓离开背后必然有复杂变故,不然普通人往京城钻还来不及,哪有人轻易离开的,而且听她的话从小就在这里,有家有业的,更不可能随意割舍了。

她没追问,只以一种格外夸张的语气说:“运气太好了,竟然身边就有个京城人,往哪去听你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