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尊他大逆不道(255)+番外

作者: 子渡 阅读记录

此时的他饥肠辘辘,方圆三里都不见一栋房屋,而带的口粮已经吃完了。前些日子他刚出发没几天,便见到一个满脸血迹满身伤痕的少年,倒在路边奄奄一息,手中还握着一根底部磨开了花的木棍。

张信差给少年喂了水,待他醒来后又把自己一半的干粮留给了少年。少年面容英气,眼神狠厉,张信差按下心头的惧怕照顾他直至恢复了力气,他这才放下心来重新上路。

自从上次突然心悸过后,燕泽就发现自己的冥主法力弱了许多,这几日更是几近没有了。他感觉自己的力量在被什么东西压制着。就连身体也比往常要更加沉重。

几日前在螟蛉山上,他拼尽全力才把匪窝给端了,自己身上也多了好几处大大小小的刀伤。

在此之前,他自认自己从来都没有像这般狼狈过。

杀了匪徒,顺手救了被困的女子们,燕泽站在门边看着各色各样的女人对自己感恩戴德然后看着满地的尸体仓皇逃窜,唯独不见他心中想的那个人。

他拦下一个被吓得浑身发抖的女子,问他最近来的那个女子的下落,女子思索半天才说新来的那个女子因着容貌姣好,早就被卖到深山里了。

燕泽听到自己白忙活一场耽误了时间不说还搞得自己一身伤,他僵在原地,一时之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找孟之。

被关的女子都跑的差不多了,燕泽去匪窝里翻找出了一些药膏和纱布,给自己的刀伤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清理。至于肩膀上的那个弩箭,燕泽强忍疼痛将其拔了出来,带出很多血,溅了他满身满脸。

他抬头看着窗外的阴云,心情不佳,他的瞳孔被滚烫的鲜血染的通红,他心中发痒,又想杀人了。

屋子一角突然传来一个声响,燕泽站起身,拿起地上的大刀直接扔了过去。

唯一的“漏网之鱼”是那个用弓弩的长袍长老。方才他本想瞄准燕泽的心脏再给他射上一箭,可是他的神经太过紧张,双手不受控地发起抖来,他竭力控制却还是搞出了声响。

燕泽一手夺走长老手上的弓弩,谁知长老在最后一刻按动了扳机,利箭擦着燕泽的手臂飞出,在他的手上又留下一道狰狞的血痕。

旧伤未凝,再添新伤。

燕泽提着长老的衣领将他拖出来,举起拳头向长老的脑袋砸去。

“少侠饶命!”长老不会功夫,看到燕泽赤手空拳杀了自己的所有弟兄,他没了骨气。

燕泽本不想理会,他现在只想杀人。

“少侠可是在找人?我、我这里有被抓来的所有女子的名录,上面记载了每个女子的最终去处,你放了我,我就把这名录给你。”

燕泽不耐烦地将手上的血擦在长老浅色的长衫上,凝视着他的眼睛,嘴角勾着一道似有若无的弧度。

长老见燕泽犹豫了,继续说:“这东西只有我知道在哪里,你快放了我。”

“你有什么资格同我谈判?”

接着燕泽动动手腕,轻易地将长老的脖子给卸了下来。

长老死后,燕泽在他衣襟里找到了一把钥匙,然后直奔暗格,顺利开了锁,取出了名撸。

长老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自以为是谈条件时的眼神早就出卖了自己。

一番折腾,名录上哪有孟之的任何信息?

燕泽将名录扔在地上,又气急地捅了长老好几刀,直至血肉模糊。

他身上的伤不轻,伤口又发起了炎,身上起了高热。强撑着下了螟蛉山燕泽便没了力气,倒在了路边。被张信差救醒之后,他吃了些东西身体状况才稍微好一些。

燕泽此刻恨不得先将孟之大卸八块,然后再将自己千刀万剐。

都是因为孟之,他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他可是冥主,竟然端了贼窝,还救了人?

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冥者,为恨意和世间所有的自私卑劣而生,为此,几乎每一位成为冥执的灵魄都为了自己而双手占满鲜血。

现今,他是杀了人不假,可是救的人更多。最重要的是,他是凭借一个没有根据的猜想,为了救出可恨的孟之而杀的人,自己还没有落得半分好处。

他这个冥主当的可真是太不称职。

既然在螟蛉山上找不到孟之的踪迹,那么他就去彩南,找到她,然后亲手杀了她。

孟之和叶卫昌到彩南已有五日了,这五日他们两个暂时住在城中府邸,养精蓄锐。

时荣泰的几个年轻一点的部下等了几天就开始说风凉话了,什么替父分忧、懂事知理……孟之这个年纪的娇小姐除了吃喝玩乐还会干什么,净来给他们添乱来了——虽然说要是孟之真来添乱也轮不到他们来处理和保护。

时荣泰无意间听到军士在下面议论孟之,有的人还污言秽语想入非非。军营中的这些人都是些八字不识一个的兵痞子、小混混。先前时荣泰忽略了这一点,如今知道军中将士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位天降小姐后,时荣泰有些后悔了,打算晚上下值回到城中府邸开始劝孟之带着她那位姑爷早点回去。

目前形式一日比一日严峻,他不能拿自己女儿的性命开玩笑。

回到住处,时荣泰看到门前停着好几车的货物,他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些都是孟之自掏腰包买的各种药材。

他进屋换下甲胄,到后院去找孟之了。

孟之正在张罗着力夫卸货,每一种药材都成堆成包分类放好。

见了时荣泰,孟之前去行礼。

“念儿,你买这些东西做什么?”

孟之淡笑一下说:“前些日子跟着孙先生学了不少膏药的配方,其中有他独家调配的军用金疮药的方子,我便想着照着方子做些膏药,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