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同人)[聊斋]开局继承一座道观(55)
一行人边赏景边吹风,总算来到了目的地。
浇花台是个茅草顶的四角大亭,地势颇高。花圃种在坡上,外围是几面藤蔓攀爬的竹架,高处缀满了碧色葡萄。
元黎刚走进去,发现一个眼熟的和尚在门口煮茶。
今日同乘一车的,只有她和元天霸罗道卿三人。金斗观的另一位道士燕赤霞去了龙泉坞,说是约好了,今儿去与兴善寺的方丈和僧众辞行。
燕赤霞别的话没说,但元黎已经意会到了——此去交接工作,办理辞职,顺路把该拿的工资都结回来。
大和尚独坐在一方石台,周围几根挺拔的竹子,正正好将他环绕,给人留下一点煮茶的间隙。
大和尚面前放了个小炉子,一个小童在旁扇风。煮沸的水中,被他随手扔下去的清茶不断翻滚,颇有点禅宗茶道的意趣。
元黎与他打招呼,“您在这里呀?今日赤霞回庙中去了。”
“赤霞不找贫僧,他找的是直岁知事。”大和尚岿然不动,露出一个笑眯眯的脸。
第32章
大和尚留下一句“我又不顶用,他得找账房”,接着徐徐煮茶。
裴真人听见动静,从内堂出来,将他们领进去。
浇花台的竹帘都被卷了起来,四面透风,坐在席间能观赏周围的花圃。
古原上气候凉爽,花时比城中稍晚些,这时几丛芍药玉簪开得正好,还有些叫不出名的杂花。
元黎在小垫子上坐下,紧挨着裴真人。
她今日穿了新的夏衫,正巧和裴真人同色,两人欣欣然坐在一处。
对面坐着的几位文士正在题诗。
一人提笔挥就,把写好的纸卷递给园中仆从,示意这是自己的贺礼,一会儿呈献给裴相公。
罗道卿与元黎对了个眼神,他也招呼人,神神秘秘地把麻袋递出去,又俯身同对方耳语一番。
仆从接了吩咐,收起袋子去后面准备。
引起了裴真人的注意。
“你们带了什么?”
“秘密。”元黎卖了个关子。
裴真人只是对他们的举动颇为好奇,于贺礼一事毫不在意,“叫我说就该空手来,不拘那些个繁文缛节。”
“你猜猜我送何物?”
“何物?”
裴真人的小童上前来,手捧一枚陶瓶。陶瓶略粗糙,其中插了一枝芍药。
她说,“这就是我的贺礼。”
“倒挺朴拙。”元黎觉着跟浇花台很是般配。
裴真人噗嗤一笑,指着崎岖不平的瓶身,“认识一个烧窑坊,贱价出售一批徒弟练手之作。”
又指着那朵粉白大芍药,“看,庭外折的。”
方才小童出去,就是给她摘花去了。
几人皆好笑不已。
趁主要人物还未到,元黎从袖子里抖落出一枚小盒子,放在案几上。裴真人翻开锦盒,里头塞了好几个香丸。
她闻了闻:“好香,有几味我还分辨不出来。”
裴真人在自家道观做道士,日常活动除了排盘算卦,跟寻常女郎无甚区别,熏香也司空见惯。
元黎道:“说是安神香,夜里熏助睡眠,白日易做梦。不过我只在夜里试过。”
说话间,大和尚从堂外进来,依次给众人分盏。
他的茶刚刚煮好,才从炉子上下来,还冒着热腾腾的水蒸气。
元黎吹散水雾,瞧见卢太守和一位老者相携而来,正是园子的主人裴相公。
裴相公笑意盈盈,身形清瘦,与丰腴的卢太守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相继上座。
侍立在旁的仆从们,把文士们的笔墨放在席间,被裴相公细细品读夸赞。
卢太守一番引见。
这些文士不是太守的交情故旧,就是书院有名的职教,闻言自谦得很:“拙笔清词之作,不比相公与太守案牍劳形。”
卢太守又引见起和尚道士。
“裴公归乡隐居,这几位小友都是禅修入道之人,各有真知灼见。”
裴真人先站起来揖了一礼,吩咐小童送上烧窑小徒弟的陶瓶。
裴相公哈哈笑道:“这便是我家十二娘,如今在灵微观加冠。”
女子坤道在本朝蔚然成风,文士们对两名女冠列坐其次见惯不惊。
下首的元黎起身,向众人作自我介绍,并带上了罗道卿和元天霸。
“修道之人,小隐于方外,察万物之理。”
裴相公笑眯眯的,“小友所言恰如其分。”
“我等不好空手而来,今夏炎热,带来一个酥山方子,供诸位一观。”
裴相公正襟危坐,挺直了身体——他虽消瘦,可他好吃啊!
元黎看罗道卿一眼,罗道卿便让人把备好的物件呈上场间。
抬上来一件条案,又奉上一个青花瓷盆,盆中盛了半盏清水。
罗道卿拿出一个竹编捧盒。
这是裴家仆从给他换的。
对方嫌麻袋不够正式,熨帖地把袋中物品转移到一个竹盒里,衬出几分野趣。
他翻开竹盖,取了几块元天霸见过的白色碎石渣,放入瓷盆。
水面上升起淡淡的白烟。
一文士惊道:“这是什么戏法?”
元黎重申,“不是戏法,乃是一个制酥山的方子。”
-
上回罗道卿来访金斗观时,元黎给他面授机宜,讲授了土法硝石制冰的流程。
只是她当时尚不能确定,是否市面上或者大家族已经有了此方,叫罗道卿好生打听,没有就用它来凑个趣。
罗道卿不理解。这就能制冰吗,也太草率了吧? !
讲道理,硝石虽不常用,总有药铺能寻见。若是能制冰,哪还轮得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