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同人)[聊斋]开局继承一座道观(69)
不过影响不大,即便不皱着也不能看。
这信上用不知什么石炭写就的字,短短几句话,不仅缺胳膊少腿,还乱涂乱画,看得出写信的主人是个不拘小节的初学者。
元天霸仔细辨别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认出这是几句日常用语——“你吃了吗,你住哪里,日子好吗”之类的简单问候。
纸张背面还有一枚熟悉的爪印。
期间元黎来瞥了一眼,“是家信吗?”她看见这枚爪印,夸赞道,“这爪子看上去真有力啊。”
元天霸捏着这封信,很需要自己的百宝盒把它装进去。他出来得急,小盒子还被妥帖地收在枕头下面。
旁边两个人嘀嘀咕咕。
“你去的西北还是西南?”
“西北。出了玉门关往外一千多里。”阿白虽然不知道具体位置,大的方向感还在。
“你速度这么快吗?”
元黎以为猪仔快车已经足够快了,每次都把她的头发吹得飞起来。
阿白表示自己的头发也会飞起来,有时候还会飞进嘴里,很是不方便。
元黎替他出主意,“下回去集市上买顶幞头。”总囫囵用发带扎起来也不成,阿白乖觉点头。
元黎收拾起辣椒,她此时有种仓鼠心态。
辣椒还好,体积小,数量很多。可是番茄只有三十来个,总舍不得吃。
“要不我们先不吃,先把种子挖出来育苗吧。”没等谁回答,元黎自顾自又馋道,“好想吃火锅。”
阿白小声说,“我也想吃。”
元黎与他对视一眼,语重心长,“它不够我们吃两顿。”
狐狸不想忍耐,咂咂嘴,问道:“要不我再去薅一点?一天时间尽够了。”
元黎迟疑着,旁边的猪仔眨巴着眼睛,投来幽幽的目光。
第40章
学子们相携下山,转道城郊龙泉一瞧,两三个眼熟的同年呼朋唤友,一同往一处寺院侧门里去。
同年笑着招呼,可不正是巧了,今日就有文会,一道来罢。
金斗观租客便叉了手,从善如流地跟着人流进去。
文会在寺院辟出的一方大亭子,亭后是青山溪涧,起名冷泉。
哪怕近日里办过几场文会,学子依旧热情不减,不仅坐满了席间,冷泉亭边角还围坐了好些读书人。
众人赋过诗,交流一会儿秋闱事,你一言我一语地推荐几本自己读过觉得不错的策论集子,论起各自温书的近况来。
租客接了元黎的请托,此时个个儿摩拳擦掌,想要看看哪个同年有换住所的需求,好把对方拐带上山。
金斗观是在深山不错,山路却并不难行,最多就是远了些,寂寥了些,这都是对读书的好处。
他们又不是坑人,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惠及同年,约好一同温书至深夜。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可惜问过一遍,几位同年不是已经交付银钱,早早与僧道知事定下时间,就是不想麻烦,费事再搬到山上去。
还有人反过头来撬他们的墙角。
“我寺里还余几间斋舍,何不来与我们同住?”
年长的学子不甚甘心,干巴巴地争取着,“我们道观有盏大灯,夜里也如白昼。”
他一同乡笑着拍了拍他,“待解试结束,我必上山探望。”
总算劝得一人,尽管晚了些,到底也有望,学子便不再强求。
众人说起路上的趣事来。
倒是一个东道县府来的学子郁郁寡欢,独坐在末席。
邻桌见他今日极少话,想必是有心事,给他倒了杯柘浆,开解道,“岑郎君近来温书不顺?”
岑郎君回过神,为自己的扫兴致歉,道出原委。
“我途中认识一个考生,同车而来,这几日却联系不上,因此心中担忧。”
岑郎君几人进城那日稍晚了些,城中几近住满了,他们只得将就一晚。本约好一同再找个好去处,怎奈众人想法都不一致,便各自去寻新住所。
虽然不是同乡同里,同车也是难得的情谊,大伙儿约好前天一早在兴善寺门口相见,不料对方迟迟未至,到今日也没有音讯。
席中同年问道,“考生是何姓名?我要是知晓,可帮忙传话。”
岑郎君连忙摆手,“不劳年兄传话,只须知晓他安好便是。”
“请说来。”
大伙儿皆望着席末。
岑郎君道,“他是余杭县宁生。”说完又交代了对方名讳年岁。
学子们交头接耳片刻,均未听说过此人的踪迹。
一人问,“宁生临走前可有交代去向?”
岑郎君回:“他说经济拮据,想寻一清净荒寺。”
岑郎君先前不怎么赞同,不纳钱粮的野庙,连个生火炊饭的地方都没有。出行在外,首要保证的是安全便利,更何况是前来应试的士子。
提问那人忖度片刻,也觉得对方或许露宿野外,行踪难寻。
“郊外地广,一时联系不上也常有,你温习要紧,开试前两日再看。”
岑郎君只好作罢,左右又劝慰几句,唯金斗观租客面面相觑,敛起古怪神色匆匆回山。
观里在吃火锅。
仍旧是在廊下,几人围着一张大桌,五瓣铜锅里都是红彤彤的汤底。红锅嵌着红锅,不是辣油,就是番茄,元黎吃得嘴角通红。
她虽然好吃,其实并不禁得起辣,吃了一小会,额间汗流不止。不过元黎还算好,桌上好几个跟她一般的人,甚至还有涕泪横流的。倒是阿白和燕赤霞很镇定,两个人专挑辣锅,面上一派自然。
猪仔就是那个吃不得辣的。
他一边流泪,一边吸着气跟大伙儿介绍他的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