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我姝色(女记)(72)
而后又有一女子前来,此女子身着素衣气质淡雅,她带来一部话本乃其多年心血所著,话本之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或写那深闺女子奋勇报国或写那江湖女子快意恩仇。翻阅良久为其才华所折服,遂将此话本精心排版印刷发行,此书一经推出,大受读者喜爱,众人皆赞女子笔力。
书坊之名日益远扬,越来越多的女子作品汇聚于此,书坊之中女子作品琳琅满目,有写那山水田园之美景者清新自然,如那山间之清风拂面而来,有写那历史传奇之演绎者气势恢宏,如那奔腾之江水一泻千里,有写那雨情雨物之情感者细腻真挚,如那温暖之炉火暖人心扉。奈何这世间之事,岂会尽如人意?书坊竟有被查被封之时。那官府之人,或因小人之谗言或因官场之复杂,竟将目光投向我之书坊。每遇此等事,心中虽有愤懑却也知晓不可强争。
于是,书坊被查被封之际我便索性外出游行,这天地广阔有万千景象待我去赏,有诸般纷情诸态待我去记。行于市井之中有那贩女走卒于困苦之中寻得一丝生活之乐。至那繁华街巷,有那达官贵人锦衣玉食前呼后拥,他们或于那高堂之上饮酒作乐,或于那园林之中赏景吟诗。然,亦可见他们背后之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之态令人唏嘘。于那乡间田野,见那农家姊妹辛勤耕耘,春种秋收顺应天时。一路游行一路记录,将那所见之人间百态皆融入笔端,或写成那短小随笔或绘成那生动画卷,行囊之中渐渐装满了一路收获。游玩归来,寻出那印刷之工具,虽不甚精巧但亦堪用,便携着这些工具上门寻户为众女子印书。
二十年间,我过得可谓欢畅,在这忙碌游录与充实出书之中寻得人生之乐。
嫂嫂曾懿,于这期间也出了自己之第一本书,名唤《医学集》。此乃嫂嫂心血凝结,书中所载皆为她多年研习医学心得与经验,书成之日众人皆赞言此书于医道大有裨益,嫂嫂心中念及故人,特意命人将一本《医学集》送回故乡。我知晓此乃嫂嫂多年之夙愿,她曾言此是她对故人之承诺,虽离家多年,然挂念之情时时常有。见嫂嫂此举心中亦感其深情。嫂嫂忽闻兄长需回往东南为官,知朝廷怕是无人可依,意欲随行官徒,便将她之诗词集尽数托付于我,我双手接过那诗词集,望着嫂嫂,眼中泪光闪烁哽咽道:“嫂嫂,此去务必保重,万望平安归来,来日我再为嫂嫂印书…”嫂嫂微微一笑,笑容之中虽有不舍却亦透着坚定,她道:“雪鹿,此去或有诸多艰险,然有些事不得不为。这些诗词集托付于妳,我甚放心…”我望着嫂嫂心中思绪万千,曾懿这个名字于我而言,早已不是兄长之妻,而是我之知己良师。
三十载中,她的关爱使我从懵懂少女成长为顶天立地之女,她的智慧勇气皆深深影响着我。
次年,书坊得开,正于忙碌之际忽得嫂嫂曾懿来信,展信而观嫂嫂之愤懑期许跃然纸上,信中嫂嫂控诉清政府对女子之种种压迫,字字句句皆含深情悲怆。
又得《女学篇》初稿,捧于手中如捧珍宝,细览其稿,嫂嫂用心良苦尽显。此稿涵盖诸多方面,从结婚之事始,言及当以己之喜爱为要莫要随意将就。又及夫妇相处之中如何方能使己不受委屈。胎产之章则以保全自身为首要,哺育之时亦兼顾自身恢复,襁褓教育幼稚教育等皆有条理详述。养老之论更是独具慧眼,提及如何把握钱财以保年老后能安享生活,尚有家庭经济学、卫生等九章。
其中所倡之思想,女子当以读书明理为第一要务,又言婚龄不宜过早,盖因过早结婚,女男发育未熟既损自身健康子女亦多羸弱,代代皆为病夫弱子,民族安得不衰弱?此等言论振聋发聩。那家庭经济学一章更是精妙绝伦。且看那生财之法,女子于家中不可只知操持家务亦当有生财之念,或可于庭院之中开辟一方土地种植果蔬,那应季之蔬果既可自家食用亦可售于流市换得些许银钱,又或可饲养家禽,那鸡生蛋鸭产绒皆增添收入。此等生财之道虽细微,然积少成多亦能为经济钱财添砖加瓦。节用之方更是嫂嫂着重强调之处,家中日常用度当有计划,买家族众物之时需权衡利弊。柴米油盐当寻那物美价廉之处所购,不可随意浪费,如那灯火当人走灯灭,用水亦不可随意挥霍。衣物购置,只求舒适耐穿,若有破损可自行缝补。公益之理不可吝啬,或施粥饭于饥民或赠衣物于寒者。
此等善举,虽看似损了家中之财然实则积了善缘于家中声誉大有裨益。明晰豫蓄积储之论更是重中之重,女子当有长远目光不可只看眼前,每月之收入当留出一部分作为积蓄,此积蓄不可随意动用,需为不时之需而备。于家庭之收支管理亦有详细之法,设立一本家庭账本,将每日之收入与支出详细记录。那收入之来源如俸禄副业之所得等皆一一登记,支出项目如衣食住行人情往来等亦清楚写明,每隔一段时日便查看账本分析家中收支。若支出大于收入则需反思何处可节省,若收入大于支出则可考虑将余下之钱进行合理投财。
书坊之中我为这《女学篇》出版而忙碌,书稿即将付梓之时心中满是欢喜期待。那一本本《女学篇》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于世间为世间女子们带来心力己望。出版之日,众人皆为此书震撼。
曾彦:
那是我第一个有记忆的春节,彼时家中上下喜气洋洋,而庖厨之间姐姐曾懿精心筹备佳节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