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142)+番外
他们究竟哪里来的脸说贺公没有出头之地的,前不久贺公才刚刚升官。
现在贺公不仅仅升官了,他们还通过天幕知道,贺公的诗在一千三百年之后已到了口口相传的地步。
没看到天幕吗?
贺公的诗句一说,“我知道”、“我背过”这些字眼都快把整个天幕塞满了。
他们严重怀疑,能塞的这些字是天幕的极限,而不是后人的极限。
在后世,背过贺公之诗的人已经不计可数。
这么说起来,贺公有些遭人嫉恨。
不争不抢,但什么都得到了。
他们心里不大爽,但想想贺公写出的诗,那些不爽也烟消云散了。
凭他们之能,他们是写不出这些诗的。
李隆基依旧不认同。
不是对贺知章选择的不认同,而是与贺知章志向的不认同。
富贵险中求,他要是求一世安稳,也坐不到现在的位置。
但人各有志。
若贺公所求是一生顺遂,那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骆宾王想兴复李唐皇室,最后落得兵败结局,有人说他投江而亡,有人说他不知所踪。宋之问站在二张的队列之中,在李隆基登基后,他得了个被刺死的结局。而贺知章他不站队,不冒头,安安稳稳被历史潮流的大部队裹挟着,走到了开元盛世。】
【按照他不争不抢的性格,或许这一生都会这样安安稳稳,甚至普普通通走下去,一直到七十岁致仕也不会激起什么水花。但在他六十岁的时候,他迎来了自己命运最大的一次转折,这次转折让他一眼看到头的仕途转了个弯,直接走向康庄大路。】
[原来不争不抢也能等到自己的机遇。]
[有句老话是什么来着,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抢也不是你的。]
[他将近四十中状元,六十岁才真正迎来一个属于状元的光芒。]
[如果成功真的会发生在我身上,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我可以等等。]
[但是等待的过程真的很难熬啊。]
[贺知章他可是整整熬了二十年才熬出一锅鸡汤。]
[好香好香,鸡汤炫我嘴里,吨吨吨。]
天幕的语调平缓,背景音乐不是那么激昂。
用娓娓道来的语气,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贺知章的一生。
但这娓娓道来的语气在百官耳中,怎么听都是振奋人心的味道。
这是彻彻底底的逆袭啊!
尤其是那些在官场上被边缘化的透明人,听到天幕的讲述简直老泪纵横。
后人管这种年老升迁叫什么?叫喝鸡汤是吧?
鸡汤好啊,听起来就很熨帖,暖胃还有滋味。
他们也想喝,他们也抱起大碗吨吨吨。
若真能如贺公一般,仕途的小路转个弯便变成康庄大路,他们就是再多等十年又何妨呢?
一些在官场上不能被叫出姓名的,在大殿上坐在最后排的一些陌生面孔把炽热的目光给到了贺知章。
此时的贺知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众人眼中已经变成了一碗香喷喷的鸡汤。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升迁这件事也已经过去一些时日了,兴奋之情也并不那样激烈了。
更令他在意的是他的诗在千年后仍旧被人传诵这件事。
贺知章难掩内心开怀。
不开心应当喝酒,开心更应当喝酒。
贺知章酒量好,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喝!
【贺知章六十岁的时候,也是张说牵头建设丽正书院的时候。我们之前不是说,贺知章在考中状元之后,就去和书籍打交道了吗?而这丽正书院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就是编撰书籍。这下贺知章迎来了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了。书院更像是他的一个跳板,他在这里没有干太久,就升到了太常少卿,正四品的官位。】
【但太常少卿并不是他仕途的终点,他的官路远远不止于此。】
[哇,还得往上升吧?]
[我好像在看爽文。]
[那会是不是也有看不起贺知章的人啊,他们要是知道后来的贺知章官途这么顺利不得把腮帮咬烂啊?]
[正四品再往上就是三品了吧?]
此时大殿之中的正主贺知章不是那么兴奋。
但大殿后排的那群透明人一个个的脸都激动成了猪肝色。
“不是他仕途的重点。”
“他的官路远远不止于此。”
他们像是在听天幕讲故事,并把自己代入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状元郎去坐冷板凳怎么会没有人嘲讽呢?本以为亨通的官路一下就断掉了,那些人有多眼红贺公考了一个状元,在看到他不过才是个国子门博士后,说的话就会有多讽刺。
什么新科状元啊,不过如此吧?
那么老才考中状元,我就知道是没什么大用的。
就在混了个芝麻官,这辈子算完了。
胸无大志,一手牌打的稀烂。
这种话一定少不了。
而被这些话包围的贺公能坚持本心,岿然不动,这等定力实在让他们佩服。
而贺公等到了他的机遇!
天幕所说的贺公升迁到正四品官位他们作为和贺公同在一朝的同僚,已经亲眼目睹了这场逆袭。
但是现在天幕说什么?
天幕告诉所有人,贺公的辉煌远远不止于此!
谁能懂他们这种自我代入的兴奋啊?
救命。
他们激动地快晕倒了。
谁能来帮他们掐一掐人中。
透明人们握着虎口,一副因为供氧不足而快要晕厥的模样。
【没有多久,贺知章又升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同时兼任集贤院学士,集贤院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丽正书院。这两个官位可以怎么理解呢,礼部侍郎也就只在礼部尚书之下,是手握实权的官儿,集贤院学士是文官,算是用来涨面子的文化头衔。而贺知章身居两职,坐了二十年冷板凳而没有得到的东西,现在一次性补全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