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267)+番外
武他不擅长,至于文……
韩休笑意更深,两个酒窝彻底露出来。
他恢复了一贯胸有成竹的模样,两只手揣在一起。
自古武死战,文死谏。
文官啊,不就是得谏言。
重新认识萧崇这个人和直言上谏,是两回事嘛。
还有一些人的关系更微妙了。
比如李林甫和裴光庭。
裴光庭看天幕的时候就想把李林甫给揍一顿。
但是当时因为天幕未结束,陛下也还在,他又被周围的同僚给拉住,这才没有在酿成血溅大殿的惨案。
天幕结束后,那怒火已经不如之前那么大了。
他也知道,天幕里和天幕外是两回事。
天幕说李林甫当上宰相了,他真的当上了吗?
不见得。
经过旁敲侧击和多方打探,裴光庭终于确定自己脑袋上并没有绿油油的光。
他的妻子和李林甫现在并不相熟。
所以裴光庭心中不畅,也最终没做什么。
但八卦和事实又是两回事了。
现在没发生什么,不代表所有人都把这件事当没听过一样。
于是每每和李林甫出现在同一场合的时候,裴光庭总要迎接众人频频发射过来的微妙目光。
裴光庭心中不爽。
他只盼着李林甫真的在哪天做错了事,到那日,就是他锤爆李林甫脑袋的时候。
李林甫就是最开始有攀附的心思,经过天幕那一番连环棍棒,他哪里还敢有这种心思。
他不仅没有这样的心思,他还在慎重考虑,陛下喜欢的究竟是那种人。
很显然,每此天幕提到他,都和“口蜜腹剑”分不开关系。
而陛下听了完全没有满意的样子,他甚至用警告的眼神看着自己。
想升官,总得有一个让陛下看着顺眼的样子在啊。
李林甫默默想着。
他觉得天幕指出的那条路是行不通的,那不是明路,那是彻彻底底的歪路。
应该有所改变了。
打算改变的不仅仅是李林甫一个人,还有很多人。
天幕消失后,日子如流水一般,一天挨着一天过,好像所有的一切都如往常一般。
但总有些东西是在变化着的。
李隆基最近总觉得自己的大臣们都像是变了个模样。
比如那个张九龄,从前不那么擅长干实事,现在交给他的任务完成的可圈可点,从前最喜欢提拔的就是才识渊博的文人,现在已经多次提携没什么文化但有能力的新人了。
还有宇文融,表现欲很强啊,每一次上朝的时候都力争言之有物,尤其是在财政方面,大有要干出一番作为的样子。
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
李隆基想了想上次的天幕,感觉宇文融这是化悲愤为动力,砥砺前行了。
这是好事,宇文融在搞经济这方面有大才,他愿意主动找活儿干来证明自己,无论是对他,对百姓,还是对整个大唐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让李隆基惊讶的李林甫。
李林甫居然上谏了。
最开始收到这围绕谏言主题的奏折时,李隆基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只觉得这话写的没什么文采,但是胜在中肯,虽不如寻常谏言一样激烈,但这温和的调调恰好戳到了他的心坎里头。
习惯了被天幕背刺的李隆基感觉非常不错,翻了翻奏折准备看看这是哪个朝堂新人。
直至看到名字,李隆基彻底恍惚了。
谁?李林甫?这是口蜜腹剑,只会在下朝后嘀嘀咕咕的李林甫?
他还记得李林甫的经典台词:这陛下的家事,不需要跟宰相商量。
怎么回事,李林甫他转性了?
从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的李隆基第一次觉得,或许自己真的是老眼昏花了。
但这样的事情时不时发生,李隆基也逐渐不再怀疑它的真实性,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也是好事。
但李隆基心里的警惕心始终没有放下了。
毕竟安史之乱始终像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刀,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还没有到,他不能掉以轻心。
朝廷的变化不仅仅是这批老臣带来的,还有新人。
而最为突出的两个新人当属王氏二兄弟了。
这回王维没有被派了太乐丞这个官职,他先是从文职做起,慢慢爬上了集贤院学士的位置。
李隆基给他这个位置的意图相当明显了,教书,培养更多有才能的文人,且引领诗坛新风,做好领袖和表率。
这是贺知章曾坐过的位置,现在李隆基也给了王维同样的位置,贺知章最终到了致仕的年纪,衣锦还乡,不出意外,王维也是如此。
兵部出来个新秀,王维的弟弟王缙。
他进士及第后从小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缓慢,但是坚定地往前走。
李隆基没有给王缙任何优待,他只是给了王缙一个机会。
他把王缙放在了容易立功的地方,只要王缙有这个能力,那他也不会吝于提拔。
总有新人进入朝堂,也总有在朝廷呆了许久的老人退离了这个舞台。
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去世。
这个一生都将公正二字刻在内心的老臣溘然长逝,李隆基带头祭拜,举国同悲。
韩休感念宋璟多番提携的恩情,和谆谆教导,长跪不起,悲恸大哭,直至昏厥。
有些资历的大臣都明白宋璟在李隆基心里的地位,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自发前去祭拜。
这是开元之初,紧跟着姚公之后的宰相啊。
他在朝多年,辅佐陛下多年,无数次在陛下心有歪念的时候凭一张嘴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