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380)+番外
[但是别忘了啊,他最开始是大唐的官员,是对安禄山投降之后才变成了安禄山的人。]
李隆基脸色阴沉:“礼部在何处?把这个叫张献诚的给记下来!永不录用。”
礼部尚书赶快上前,将这名字给牢牢记住。
陛下亲自开口了,他一定会把这件事给办的漂亮!
他不仅仅不会让张献诚这个人在吃官家一粒米,他也不容许千千万万和张献诚一样的墙头草,再吃官家一粒米!
他们这些人不珍惜为大唐效力的机会,总有尽忠职守心为百姓的人等着这样的机会!
【颜杲卿深知趁热打铁的道理,既然广布谣言有这样的效果,那不如就继续用这样的办法,收复其他的郡。】
【事实证明,颜杲卿想的是对的。安禄山能几乎不废一兵一卒拿下这些郡,那就说明管理这些地方的地方官都是软骨头,经不得吓,他们听到李光弼即将进攻的流言后,吓得屁滚尿流,甚至都没有去探听消息的真实性就跑掉了。】
【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颜杲卿收复的郡高达十七个,而这全部十七个郡的兵力总和,一共是二十万。】
[我的天啊,颜杲卿他真牛逼。]
[想他最开始假装投降的时候手里还没什么兵力啊,仅仅只有他自己郡里的一万。]
[他弟弟颜真卿也厉害,最开始手里就七八千的兵力。]
[真是越看颜家越喜欢。]
李隆基:真是越看颜家越喜欢。
他看着天幕,笑的见牙不见眼。
刚刚看到有后人说颜家满门都是忠义之辈,他尚且没什么具体的概念,现在他明白了,他完全明白了。
颜家不仅各个都是忠义之辈,甚至各个都是能臣!
会诈降,那是有头脑。
知道以谣言不废一兵一卒就收回二十万兵力,那是有谋略!
这颜杲卿怕不是熟读兵书的文人吧?
颜氏一家,都是熟读兵书的文人吧?
兵法计谋用起来,样样不输给武将啊。
李隆基咧嘴笑,露出八颗整齐的大牙,甚至牙花都快咧出来了。
但想到了颜杲卿如今的职位是录事参军,李隆基放肆的笑容又收回去了。
丢人,真是丢人。
他的臣子不丢人,他才是真的丢人。
想天幕里的李隆基,把杨国忠那废物当个宝,却将这样的人才流落在外,他是怎么想的?脑子白长了,还是饭白吃了?
李隆基气愤,想想这个能臣不被重用就十分愤怒。
这样的愤怒让他无差别进行攻击,甚至攻击到自己。
天幕里的那个李隆基就是没用!让杨国忠当宰相却把颜杲卿给贬到外头去,缺大德了!
【到现在,颜家兄弟两个才真正将河北战场给拉开。至此,真正坚持跟随安禄山的,仅仅只有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个郡。】
【这六个郡中,如果硬要来分个重要程度的话,当然是范阳最重要了,这是安禄山的老家,他就是在这里发展自己的势力,起兵造反的。】
【于是颜杲卿将目光放在了范阳上,他想端了安禄山的老巢,这样不仅能从后方截断安禄山的退路,还能帮大唐的正面战场拖住安禄山的兵力,大大减轻长安跟潼关的压力。】
【于是,颜杲卿派马燧去游说范阳留守贾循。成败在此一举了。】
【马燧到了范阳,苦口婆心,给贾循分析现在局势利弊。他先告诉贾循现在河北战场跟河东战场都已拉开,有大批的人已经归顺朝廷,不再与逆贼为伍,人心所向究竟在何处,一目了然,能顺应天命的事情,为什么偏偏要逆天而为呢?】
【然后他又用未来的功绩诱惑贾循。马燧告诉贾循,如果他能将那些执意跟随安禄山的将领都杀掉,然后作为范阳的领导,带着范阳归顺朝廷,那将是不世之功,就是战争结束,论功行赏,他贾循也是能排得上头号的。】
[说真的,这个叫马燧的,很会做思想工作啊?]
[是啊,说话一套一套的,我要是贾循,我就听他的话了。]
[没错,顺天者昌啊。]
[也不一定,大唐连连战败呢,安禄山可是一路打到洛阳的。]
[所以说这些能自发坚守的,都是真正的忠臣。]
李隆基有了兴趣:“这个叫马燧的,是何人?”
他的秘书高力士勤勤恳恳。
早就知道陛下一定会有此一问,他已经让手底下的小宦官去找名册了。
这名册不仅仅包括各地官员,还包括了官员们的家眷。
他,陛下身边的第一秘书,怎么能猜不出陛下的心意,答不出陛下的问题呢?
在天幕刚刚说起马燧这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翻册子找人了。
是以,在李隆基问起这人是谁的时候,刚刚找到答案的高力士压住想要翘起的尾巴,稳重道:“马燧并不为官,但他的父亲马季龙熟读兵书,如今是岚州刺史。”
李隆基:……
啊,又是一个小官。
怎么回事呢?这些有能力的怎么全部都在犄角旮旯。
他好像不是在看天幕讲历史讲未来,他在看天幕讲如何大浪淘沙找真金。
每看到一个人才,李隆基都会心痛一下。
因为这人才如今不在他的手下。
显得他像个无能的废废。
唉。
李隆基收拾好心情,不敢吐槽天幕,他还须得仰仗天幕帮他寻找真正的能臣。
他将视线转到天幕。
且看看看这个叫马燧的能否成功劝降贾循,若是能力出众,破格任用,给他一个官位也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