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26)+番外
“回不来了。”老人喃喃,“回不来了啊……”
“朝廷征兵实在是太频繁,我大儿子才十五岁啊,就被征去北边黄河,四十岁又去屯田。”
“他走的时候,我亲手给他裹的头巾,穿的铠甲,我想着打完仗就能回来了。我在家等我儿回来。”
“可我等了二十五年啊,整整二十五年!”
“如今他归家还未半年,就又走了。”
“我等不来了,我已经没有下一个二十五年了。”
老人无助地哭出了声。
桥上的老人和女子原本止住的眼泪,也在老人的哭声之中又涌了出来。
每家都有壮丁,但家家户户的壮丁都被抓走了。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十五岁的士兵能回家那天就已经是满头白发,可尽管这些士兵已经老去了,却依旧要被抓去当壮丁。】
【又是一轮新的战争,又是一轮漫长的等待。】
[生儿子就是为了打仗?]
[姚崇不是开元之初让李隆基禁止穷兵黩武吗?现在怎么这样了?]
[别忘了那时候的宰相是杨国忠啊。]
[李隆基后来是觉得自己开创盛世,心思也就野了,一门心思搞战争。]
[但是该说不说的,李隆基是政斗起家,他没有作战经验。]
[所以人认清自己最重要了,别什么都没捞着然后还害了别人。]
李隆基记得他的姚爱卿。
而姚崇说的十要事说也被他牢牢记在心上。
穷兵黩武不利于民,他都记得。
战力,他得有,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兵,却要思量再三。
百官也与天幕里的老人同悲伤。
此时此刻,百官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被天幕放到最大,大家都能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
他们想起了上一次的天幕。
想起了在一次又一次战争之中冤死的将军,在守城之中被耗死的士兵,宁死不屈拒不投靠敌军的勇士。
满目的尸体,以及热血的温热触感让他们至今想起来都有些不寒而栗。
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骨肉分离。
这些年轻之时就已经离家的士兵,或许是回不了家的。
他们的生命恐怕会永远留在战场之上。
【这样频繁的征兵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安史之乱吗?安史之乱和伪燕对战,李隆基征了大量的兵,这我们是提过的。】
【当时我们还说,李隆基那时候征上来的兵,几乎全都是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自身素质不行,也没有作战经验。这让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安史之乱发生之所以征不上优秀的壮丁,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力都在之前被征走了。】
【杜甫这首《兵车行》的创作时间是安史之乱发生之前。也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开始有频繁的战争了。】
【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这其实还要绕回到杨国忠身上。之前的视频之中有详细说过杨国忠的发家史。】
【杨国忠的崛起,除了杨家夫人的帮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之人的帮助,这个人我们经常会忽略掉,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在杨国忠发迹前就给他吃喝给他钱,甚至把杨国忠介绍给节度使,因此杨国忠才能有机会去长安帮节度使送特产,去攀附上杨家。】
【杨国忠飞黄腾达之后也没有忘记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可以说是跟在杨国忠的屁股后头,鸡犬升天。】
【而《兵车行》所讲的战争就是鲜于仲通挑起的。这时候的鲜于仲通凭借跟杨国忠的关系当上了剑南节度使,在当上节度使仅仅一年后,就率兵攻南诏。】
【可鲜于仲通最开始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富豪,他没有任何的军事素养和能力,于是此战大败。因为鲜于仲通的愚蠢,大唐损失了整整六万的士兵。】
【而鲜于仲通本人,又因为杨国忠的庇佑,而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责罚,甚至被调到京城,当京兆尹了。】
【作者有话要说】
晚上还有嗷,昨天有点失眠中午补个觉去。
第126章 新鬼烦冤旧鬼哭
[服了, 鲜于仲通跟杨国忠沆瀣一气!]
[豆沙了把他们豆沙了!]
[鲜于仲通最后也没落得好,跟杨国忠也闹了不愉快,杨国忠把他贬了。]
[开心, 知道他没过好我就放心了。]
百官面面相觑,眼神里隐约流露出对鲜于仲通和杨国忠的杀意。
那是整整六万的唐军啊,那是六万的战力, 六万的大唐子民。
就因为这个对领兵打仗一无所知的鲜于仲通, 就全没了。
鲜于仲通有罪, 杨国忠更是有罪!
“不知道杨国忠现在在何处?”
“与十八皇子妃同是一族, 应当关系不错?”
“我可没听说那杨家有个叫杨钊的人。”
“那想来应当还是个小混混?”
“这样的人就该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天幕里那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永远都等不来自己的儿子,这样一幕幕悲剧在当时就上演于大唐的各个角落。
而在天幕的引导下,文武百官真切体会到了那种无助无望的情绪, 因此此时此刻, 所有人都恨不得手刃杨国忠。
李林甫安排杨国忠与李隆基见面这件事到底还是鲜少人知道。
没有人知道杨国忠已经死了。
文武百官讨论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这声音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
李隆基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