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27)+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杨国忠死的好!

这样蝇营狗苟的小人就该死!不仅投奔过安禄山,还妄想着来京城谋职位。

可恨!

李隆基像是想起了什么。

哦,对了,安禄山。

他是不是把这条胖虫子给捆起来了?

李隆基看着天幕上那几近于生死离别的参军之行, 若有所思。

“把安禄山带过来,多找几个人押送。”

杜甫为安史之乱前的战争写诗, 自然也会为安史之乱写诗。

他得让安禄山亲自看着自己都造了什么孽!

高力士像是想到了什么, 出言问道:“陛下, 高封二位将军眼下正在京城, 不如让这两位将军押送安禄山如何?安禄山动身来京后, 这两位将军也随安禄山一同来京。有这两位将军在, 陛下也当放心了。”

经高力士提醒, 李隆基悟了。

他连连点头:“对对对, 让他们也过来, 一起看天幕。”

“哦,还有颜家,颜家的颜真卿,颜杲卿还有颜季明,都带过来一起看。”

“哥舒翰也不要落下了,派人一起去请。”

李隆基自然有让他们来看天幕的意思。

但这几个即将动身赴任的将军是不必上朝的,这天幕看或者不看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

李隆基想把他们喊来的更重要原因是,想让他们来瞧瞧安禄山的惨状。

有快乐就要一起分享。

李隆基是个体贴的君王,他很懂这个道理。

宫人们领命去请诸位将军了。

李隆基继续看天幕。

天幕上。

咸阳桥的人渐渐散了。

只有那刚刚捶胸顿足的老人和过路的行人留在这里。

老人情绪明显平复了不少。

她哭累了,到桥头随便找了个地方坐着。

路人也跟着她一同坐在泥土上。

“我瞧你是城里的读书人,没看过乡下征兵?”

路人点头:“不瞒老人家,我这也确是第一次见。”

老人叹息:“怪不得啊,怪不得你这样惊讶。”

“你就没听说过山东那两百多州都长满了草?”

路人摇头。

“两百多个州啊,那得是多少个村落,多少片土地。”

“全荒废了。”

老人的叹息声更沉重了。

路人又问:“那家中是无人种地吗?”

老人伸出粗糙的手,手背满是鹤皮,手掌皆是厚茧。

她给行人看了一眼:“哪有力气,家里的壮丁都被拉去充军,我就是把这条命累死在田里,也种不完那些地啊。”

老人坐着的就是土地。

她从不嫌这地脏,也不嫌周围的沙尘多,因为她每日从刚一睁眼,到闭眼睡觉,这之间的时间都在与土地打交道。

老人伸出两指捻了捻地上的泥,心里是说不出的感情。

这土地陪她的时间,竟是比自己的丈夫跟儿子都多。

有低沉的神音传来。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百官面前是成片的荒芜土地。

地上的杂草长得比人高,而那一堆堆的村落也像是被要溺进这植被杂草中一般。

这是千座村落万户家,可这样多的人家中,竟难凑齐几个男人。

老人们将生命都拴在了土地上,而嫁过来的年轻新妇,也将步入这些老人的后尘。

本该炊烟袅袅充满生气的千村万落,此时竟是一点生机都没有了。

萧崇检讨着:“我竟是第一次知道‘穷兵黩武’一词的真正含义。”

韩休点头:“是啊,只有亲眼看到了‘穷兵黩武’的危害,才能真正明白些什么。”

张九龄道:“没有人力种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会闹饥荒。安史之乱还未发生,民间竟已有乱世迹象。”

李隆基叹息。

天幕时常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那哪里有急转直下的转折。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只可惜直到今日他才慢慢看到这些根本不会引一个皇帝注意的小事。

在李隆基认真反思的时候,有如鸡叫的喊声远远传来。

“陛下,陛下微臣冤枉啊!”

“微臣竟不知道自己犯了何错,让陛下问都不问就将臣给关起来。”

安禄山有如砧板上的猪,被五花大绑着。

跟在旁边一左一右的,是高仙芝与封常清。

这两个将军被紧急召进皇宫,身上的衣服都未来的及换,就赶忙去监牢里捞安禄山。

而两个将军的朴素穿着也让安禄山以为,这连个就是普通的士兵。

他根本不把普通士兵放在眼里,正眼都不带看他们的。

安禄山在大牢里,用自己的猪脑子想了又想,他觉得一定是杨国忠先一步跑来找皇帝说了什么坏话。

但杨国忠那没用的东西能有什么证据?

依照天幕里皇帝对他的宠爱,只要他乖乖去跟皇帝卖个好,这蠢皇帝就得继续相信他。

“闭嘴!”

封常清带着惶恐往安禄山嘴里塞布。

怪他没干过押送的活儿,不知道提前准备,让这只猪惊扰到陛下玩球了。

但李隆基并不介意这个。

他看到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个人远远走来,心里都舒畅了。

李隆基用春风和煦的目光看着他们。

安禄山只当是在看他。

这眼光他熟悉啊!

他蛄蛹地更加剧烈了:“呜呜,呜呜呜!”

陛下,我在这!

封常清照着安禄山的胳膊就是一拧:“被捆着还不老实。”

然后把一手油又抹回到安禄山的身上。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