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34)+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这首诗我只记得路有冻死骨,原来杜甫还描述了这么多内容。]

[是啊,可长了呢,当时我们还要求背诵。]

[很难想象,往前推个十几二十年的,那是开元盛世呢。]

[我一直以为杜甫生活在晚唐,其实不是,杜甫活着的时候李隆基还在呢。]

[所以说,李隆基真的好能活啊,跟他儿子活的一样久。]

[唉,要是我的小凤凰也能活那么久就好了。]

天幕之上铺开画卷,上面是大唐的江河图景。

这样的画卷模样,第一次天幕出现的时候也曾有过的。

李隆基半眯着眼睛,像是想起了什么渺远的记忆。

彼时太宗手执这画卷一端,画卷上,一人骑着骏马驰骋疆场,身后无数铁骑在他的振臂一呼下,高声应和。

这画卷又到了他李隆基的手里。

那时的神音说,他铺开绘制一半的画卷,将浓烈色彩倾洒其上。

这个盛世有人才,贤相在侧,猛将戍边。

这个时代有包容,无论胡汉,皆可入朝。

李隆基至今还记得那神音。

“用人才,善财政,检天户,新吏治,九天阊阖,万国来朝,唐玄宗李隆基他一手缔造开元盛世。”

而画卷上的盛世图景也随着这句话缓缓铺开。

可如今,画卷仍在,可上面的色彩却没了。

那是无边无际的灰色。

极冷淡的色调,描摹的是一个又一个瘦骨嶙峋的百姓。

他们有的孱弱拄拐,走在田间。

一场雨后,田间的粮食枯尽了。

孱弱老人又哭又笑,一头倒进泥地的水洼,再也没能醒过来。

有的将刚出生的婴儿换给了邻家,然后面目狰狞留着眼泪,将手里的婴儿掐死。

在一旁架起的铁锅之中,沸腾的水是这婴儿的坟墓。

灾荒年月,易子而食,屡见不鲜。

有的被要赋税的官兵推搡着。

年轻的妇人满脸锅底灰,两行眼泪分外明显。

她低声求着颐气指使的官兵:“再通融两天,再通融两天……”

有的连一个遮风挡雨的,能住的地方都没有。

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夏季尚且能忍受炎热,可寒冷如蛆虫钻进骨髓,他们熬不过寒冬。

所有人的脸上都是近乎麻木的绝望。

没有生机,没有希望。

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人世苟活,只等着挨不过的那天平静地死掉。

死了,就解脱了。

李隆基难以言说此时内心的触动。

他就是诗圣杜甫写诗的笔下,描摹的人世间吗?

这还是他所熟知的那个盛世大唐吗?

满目疮痍,像个瘟城。

李隆基心里陡然生出恐慌。

若是没有天幕,历史是否真的就沿着这样的道路去走。

王皇后会被他废掉,太子李瑛以及两个孩子死在他的猜忌之下,陪他登顶泰山的宰相张说锒铛入狱,张九龄忠心谏言而不被采纳,抱憾离开政治舞台。

李林甫当上了宰相,开始排斥异己,杨国忠进了官场,伴随着杨家得势而一路高升,直至取代李林甫的位置。

而他,李隆基,就活在杨国忠为他精心塑造的一场盛大的大唐梦中。

在那里,饥荒年月的易子而食,是平民也可吃玉盘珍馐。

在那里,长达三月的瓢泼大雨,洪涝丛生,是稻麦可屹立不倒,收成显著。

掀开那虚伪的盛世面纱,所有的色彩都在瞬间消失。

天幕上,那个透着阴冷绝望的画卷之上,展示的才是那个真正的,他李隆基统治下的大唐。

李隆基耳边如有绵绵钟声敲响。

丧钟为盛世而鸣。

李隆基眼睛睁大,天幕变换的画面将他从那灰色调的画卷中抽离出来。

他站在原地,猛烈喘息。

刚刚所见的场景让他如身陷泥潭一样,无法呼吸。

就在刚刚,他与所有百姓一样,经历着无尽的绝望。

贤君,究竟如何做才能成为贤君。

而盛世,又究竟是何模样?

此时此刻,李隆基慢慢明白,所谓盛世,并不是登顶泰山,对着泰山之神宣告着自己桩桩功绩,便是创造了盛世。

而贤君也从来都不是自己冠在脑袋上的名号。

真正的盛世,要深入到百姓之中去看。

而贤君之名,要从百姓口中听到才算。

此时此刻,李隆基对这个虽未谋面的杜甫肃然起敬。

因为他用诗描绘的,是一个真正的大唐,他心里想着的是百姓,他在用笔,去写天下苍生。

一个最真实的天下苍生。

[这就是千百年才出现一个杜甫的原因啊。]

[我做不到这样的高尚,我过的不开心不爽了只想创死别人。]

[没钱过的不好就是容易满心怨恨,对什么都有怨气。]

[我的怨气能创造十个邪剑仙。]

[唉,子美真的很善良,从小到老,善良了一辈子。]

善良?

李白心绪随着天幕之景而变换着。

弹幕一句“子美善良”,他的脑海中莫名出现了一个路灯下的背影。

那日他喝完酒,带着醉意,歪歪斜斜往家里回。

路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将手中的胡饼分了一半给路上的弃儿。

不仅是乞儿,还有围着他脚边蹭来蹭去的一只猫儿。

他也掰了块饼给猫。

他还记得那年轻人的眼睛极亮,又亮又干净。

李白摇头失笑,将脑袋中荒唐的想法摇出来。

“他怎么会是诗圣杜甫呢?”

大殿前,贺知章感叹:“过最苦的生活而心怀天下苍生,这是何等的崇高?”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