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33)+番外
别说坚持十几年了,就是坚持个一年都够呛。
“我等凡夫俗子到底还是不能跟诗圣相比啊。”
“确实不能,也难怪他是圣人了。”
【但杜甫从来都没有被这样的嘲笑给击倒过,他“浩歌弥激烈”,他胸腔中的那团火始终在烧,哪怕这在燃烧他的生命,他也一刻都不会停止。】
【所以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民生疾苦,所以他在自己的孩子去世也依然能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句子。】
【杜甫在这首诗中用了极为强烈的对比手法,笔触相当老辣,他写骊山,写富人们通宵达旦的酣畅宴饮,在众人皆以为这宴会是高潮的时候,他笔锋一转,锐利笔尖直指宫殿外的严寒下的路边。】
【这急转的笔触没有将整首诗的情绪掉下来,反而用一句“冻死骨”将读诗之人的情绪推向了最高峰。】
【这就是诗圣杜甫最鲜明的特点——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先是把这繁盛之景扬到极致,然后在倏忽之间,又将其抑到了极致。这是顿挫。”
张九龄往前走了两步,将这句诗在嘴里反复品味着。
“实在是精彩绝伦!杜甫拿着好一支老辣的笔!”
宇文融好学:“那何为沉郁?”
张九龄看了宇文融一眼,也给了宇文融一个赞许的目光。
好学,与从前大不一样了。
因此张九龄也愿意为宇文融解答。
“宇文公读完这句诗,是什么感觉?”
这话是在问宇文融,但是在场文武百官都听到了张九龄的话。
所有人都跟随着张九龄的问题叩问内心。
读到这句诗,究竟是什么感觉。
天幕上冷风依旧在呼啸。
而一道鲜丽的朱门阻断了两个世界。
门内,是冒着热气的筵席,门外,是已经冷透了的尸体。
所有人心尖都觉得寒冷。
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他们这些“朱门内”的文武百官只觉得内心像是被池塘下的淤泥给堵住了。
宇文融没文化地形容到:“很难受,呼吸都变得难受起来。”
张九龄笑道:“这就是杜甫的沉郁。”
“杜甫正是怀着这样沉郁的心情写诗的,因而你能透过杜甫的诗句来感杜甫之所感。”
“为了能让读诗人都体会到这样的沉郁,杜甫心中的难受只会比你多,而不会你比少哪怕半分。”
[被人嘲笑也不还嘴也不生气,杜甫脾气真好。]
[这就是他到老都被小孩欺负的原因吗?那群死孩崽子偷杜甫的茅草!]
[我每次读杜甫诗的时候,都觉得很无力。]
[无力的其实不是杜甫的诗,而是生活啊,扎根平民间的杜甫才最懂百姓了。]
[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诗人。]
颜季明感叹:“照这么说,这人世上也仅仅只有一个杜甫。”
诗人是多,但像杜甫这样扎根下层的诗人不多。
扎根下层的诗人也有,但是但是像杜甫这样在穷困潦倒之时依然心怀天下的,绝无仅有。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杜甫与妻子孩子相隔两地,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着家人。诚如他所言,“谁能久不顾”,当父亲的哪里会有不念家的呢?】
【可杜甫所期望的却不是一家人团聚过能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他小小的愿望仅仅是一同陪伴家人过苦日子。可这样的日子也是奢望,因为现实远要残酷更多。】
[是因为幸福生活的愿望实在太难实现,所以才把要求一降再降吧。]
[可惜杜甫都没能见孩子最后一面。]
[在京城做不了官,杜甫可能也很愧疚自己不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吧。]
天幕传来呜咽的哭泣声。
这不是孩童的哭声。
这是妇人的哭声,还有老人的哭声。
不仅是一个人,四面八方,皆是哭声。
天幕上,潦倒的老人来到了家门口。
家中不仅有妻子,还有已经死去的孩子。
周围其他哭声皆是来帮忙的邻居。
风尘仆仆的老人在此刻连脊梁都弯了下来。
两行眼泪滚滚流下。
纷飞的大雪里,朦胧出现了一间草堂。
这是所有人最开始在天幕上看到的画面。
淅沥的雨声传来,夹杂漏雨的滴答声。
有风呼啸而过,草堂的老人为他身边的孩子拉了拉被子。
暴雨有声,眼泪无声。
老人一声啜泣声都没有,他平静看着榻里孩子的睡容,仍有一滴眼泪慢慢淌。
“杜甫这是想到了……他之前饿死的那个孩子吧?”
“上一个孩子忍受着饥饿的痛苦,而草堂里的孩子要忍受漏雨之苦。”
“在天幕出现之前,我从没想过诗圣过的是这样苦的日子。”
【杜甫在提笔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想的不仅仅是他已经死去的孩子。他想了很多。】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杜甫想到祖上的荫蔽,他想到因为祖父杜审言的官位,他不用像普通的百姓一样缴纳赋税,更不用面临被拉去充军的苦境。】
【可想到这些的杜甫没有丝毫的庆幸之心,他推己及人,自己已经过的够苦了,那么那些没有祖上荫蔽的平民百姓应当如何呢?】
【在饥荒年月,这些百姓不仅要面临没有粮食吃的痛苦,更要时刻面临赋税的步步紧逼。而在这样重压下的百姓们,死的又有多少?】
【“抚迹犹酸辛”,我这样的人过的就已经很痛苦了,“平人固骚屑”,就更不用说那些平民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