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9)+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这种难以言喻的快感不可言说。

宣政殿众人小心抬头看着李隆基的脸色,揣度不出李隆基的心思。

李隆基也自然不会让他们猜出他真正的意图。

在诡异的爽感之中,李隆基莫名其妙找到了当一个明君的快乐。

他一扫之前的郁闷之气,执政更勤勉了些。

让他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德不配位之人,究竟是谁在坐着那些配不上他们的位置?可别让他逮到,他要是逮到,反手就是一个背刺!

像那天幕一样。

哈。

李隆基在心里偷偷狞笑。

如今他体会到了背刺别人的快乐了。

但无论李隆基心里是如何想的,这场天幕带来的短暂风波暂时被平定了下来。

他终究是帝王,终究是整个长安百姓的衣食父母。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长安城的百姓心中,李隆基尚且没有酿成大错,是值得被原谅的。

百官亦觉得李隆基所做出的改变是因为自己劝谏的成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愿意听取群众意见的皇帝,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愿意改正错误的李隆基。

一时间,朝廷风气极好。

朝堂之上的一众人,包括李隆基在内,都享受着清明政局带来的新鲜空气,大家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更想一展宏图的还是那满心慷慨激情的年轻文人。

诏令颁布之后,他们能明显感觉到陛下更重视文治了,这于他们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机会。

在长安城内,市民间也掀起了一阵观看舞剑以缅怀上官婉儿之风。

公孙大娘的剑舞刚柔并济,观赏价值极高,一舞剑器似乎能动四方,在台下观之,只觉叹为观止。

公孙大娘舞剑如江海凝光,一旁还有乐师配以丝竹羯鼓之声,夹杂歌姬柔美动听的歌喉,娓娓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故事道来。

太平公主此生三舞,一舞紫衫玉带,舞于双亲前,二舞皁罗上巾,偶舞为喜事。这第三舞啊,是为婉儿和诗。

“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

公孙娘子将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故事以一曲舞蹈,再现世人面前。

动人的是舞蹈,动人的亦是故事。

公孙娘子用自己的方式,似乎又让那两位不凡的女子短暂重现于世间,长久存留于百姓的记忆之中。

后宫之中,诸位嫔妃经历了共同为婉儿上谏一事,彼此之间感情更好了。

当日她们是怀着必死之心,只为那个身负才名却被抹黑的女子正名。两个女子的光辉之下,她们被吸引着走到了一起。

李隆基并未计较她们所做的出格之事,也或许是他疲于处理朝廷政务。

嫔妃们只觉得李隆基有几分战战兢兢的味道,做什么都思量再三,把明君挂在了嘴上。

但至于他究竟能不能做好一个明君,便不是她们能插手的了。

天幕上可是说了,杀子废后占儿媳呢。

她们不是那健忘之人。

总之,后宫的生活又归于平静,一切好像没变,一切又好像变了。

若让这些女子说些什么,她们倒也说不上具体变化,但若问她们如今过的比往日开心了吗?

她们定然是肯定的回答。

比如今日。

赵丽妃带着瓜果蜜饯与几道小菜,在饭点如花蝴蝶一般往王皇后宫殿来了:“姐姐快来尝尝我做的菜。”

王皇后出身武将世家,不再迎合李隆基后,又捡起了喜欢的兵书。

她将兵书放下,笑看赵丽妃:“昨日你便做了菜送来给我尝了,只是今日,这菜或许要不够了。”

赵丽妃颜色一沉,小声道:“陛下来了?”

他怎么来了?凭白脏了姐姐香香的寝宫!她最近寻了做菜这个乐趣,可不是为了便宜李隆基那张嘴的。

珠帘被拉开,刘华妃和杨贵嫔也走了出来。

刘华妃看着赵丽妃拉长的黑脸笑了:“我这两日绣了帕子,拿来给姐姐。”

杨贵嫔夸赞:“你的针线是极好的,改日我去你宫里学学去,给姐妹几个绣荷包。”

赵丽妃看到来人,终于展颜:“我也要一个,也给我一个。”

几个女人时时聚在一处玩。

她们的确不如上官婉儿有文采,亦不如太平公主有政治远见,但她们总归能寻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归不再过着那种为争夺一个男人而必然走向郁郁而终的生活。

前朝局面开阔,后宫闲适自在,百姓安居乐业,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这欣欣向荣的范围里,不包括姜皎。

他有些不满。

不,他不敢不满。

或者换句话讲,倒并不是不满,困惑更多一些。

困惑中还夹着几分胆战心惊。

帝王之心,难测啊。

陛下这是在想什么?

全然不顾他还是临淄王之时,他们一起打马球的交情了?

这日,有友人来姜皎府中,约他一同去看长安风靡起来的舞剑。

“走啊姜七,看美人儿,一舞值千金呢,哥们儿坐庄,走走走,喝酒去啊!今日咱们像往常一样,多叫几个美人儿,不醉不归!”

姜皎十分心动,那是美人儿啊。

可陛下降了他的职。

姜皎十分犹豫,那可是千金的舞蹈啊。

可陛下降了他的职。

磨磨唧唧走到门口的姜皎最终咬牙狠心,从友人手里拽回了自己的袖子。

他沉痛道:“你自己去吧,这回我不能陪你了。”

友人可不做官,友人不懂他的挣扎:“你该不会是因为被降职,美人儿和美酒都不要了吧?你疯啦?”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