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在身,穿到古代成团宠/别慌,我会扎针!(149)+番外
他就是想管也管不了,因为是顾沐云自己出银子,不让西院插手。
饭过喝茶,白文盛这才开始对顾沐云的教育,不过比起初见面时的“不能骄傲自满,要守规矩”,现在的话就中听多了。
“虽说你现在能靠着医馆赚钱,但毕竟是女子,将来总是要嫁人的,能不出诊就别出诊,就在医馆给人看病,哪怕不挣钱也少了是非。
你爹不在了,我这个当姐夫的,总要替他操点心。”白文盛语重心长地说道。
守规矩的白姐夫能说这话让顾沐云感到意外,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大道理。
顾沐云微笑着回应道:“谢谢大姐夫的关心,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救治需要出诊的危重患者,一般是不出诊的。”
之前也有人请出诊,都被顾沐云拒了。
出诊就需要走家串户,进别人卧房,她一个未出嫁的姑娘去不合适。
虽然她不怕人说三道四,但人言可畏,何必惹麻烦上身,而且需要出诊的重病,她也不愿意去冒险。
白文盛点点头,他在关口镇待几天,见顾沐云除了在医馆给人看诊,不闲走闲坐,很是守规矩,就连李员外也称赞大方聪慧,他对这个侄女兼姨妹就越发满意了。
白文盛喝了口茶,接着说:“你若是有什么麻烦事,可以来找我,我在城里也认识些人,能帮的一定帮。”
顾大伯和大伯母像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婿,只感觉突然陌生得可怕,顿时满脸惊讶。
白姐夫走了,顾家东院乱了,顾沐云没有去关心这些事,她现在得抓紧时间看牟老郎中给的那几页小册子。
第128章 药方
有句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顾沐云没有出现在顾家争夺战里,可她就是无处不在。
就好像她用的针,扎下去时无形无影,但整个人都通畅了。
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自己有实力,她的实力就在医术上。
牟老郎中给顾沐云的小册子是一个方子和几个病案。
处方很常见,是《金匮》里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药物为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主治风寒湿痹阻经络筋骨,以风湿偏重,并兼郁热或阴虚的历节、痹症。
这是每个学医者都要背诵的内容,顾沐云如今已经熟读《金匮》,对这方剂也烂熟于心。
在顾廷柏的医书里对这方作了很多注解,都是他的心得体会。
在金匮要略里的原文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患者多处关节疼痛,肿大,游走不定,关节受寒进重,但局部又会有灼热感,甚至可伴有身体瘦弱,发热,咽干,头晕、手足心热等。
看着复杂,如果换成现代病名就好理解了: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梨状肌综合征,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肩关节周围炎,关节型银屑病,骨质增生,颈椎病等等。
这一堆病在《金匮》里看似只有一个方,但在临证时,根据病机症状,以及疾病的不同随机化裁。
眼下,牟老郎中给顾沐云几个不同病案,但用药就只有一个处方,均为桂芍药知母汤加减。
一病案是患者年老气虚,腰腿酸疼,时有发热,随劳累和天气变冷加剧,严重时不能起卧翻身,用力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反复发作。
环跳穴、风市穴,阳关、阳陵泉、悬钟穴有压疼,躺卧时无法抬腿。
顾沐云看过,知道这是典型的坐骨神经痛。
特点为疼痛沿坐骨神经痛通路及其分布区域,也就是从腰到小腿外侧出现阵发性,或者持续性肌肉疼痛,酸胀麻木为主。
患者男性六十岁,病因复杂,寒热并存,虚实夹杂,导致病情反复,顽固难愈。
而桂枝芍药知母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能多方兼顾,只需要变换每味药的剂量,就跟坐骨神经痛的复杂病情相符,故为首选。
以主方加透骨草、细辛、牛膝、独活、鸡血藤,其中取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增加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
第二个病例为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并且膝盖骨如飘木浮于水上……膝关节炎,关节积液。
用药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但红肿明显加石膏、生地、木通效果极佳。
【四川中医,2000,18(12)】
第三个病例是肩关节炎,肩膀疼痛,遇寒增加,得热则舒,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生姜换成干姜,加羌活细辛。
因患者疼痛剧烈时痛如针刺,而且日轻夜重,为有淤血停滞,加丹参、没药。
【河北中医杂志,2002,24(9)】
几天里,药方看过无数遍,药性也看过无数遍,顾沐云陷入沉思,把其中的药理医理反复揣摩。
牟老郎中虽然看似只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但每一个方剂里不仅添加药物,而且用药的剂量不同。
一个处方稍加添减就能对应不同的病症,再将其中剂量变化,那就是千变万化。
就好像队伍在将帅的一声号令之下,前锋变后卫,一字长蛇阵化成八卦阵。
这里面的变化,只要学医的人用心琢磨就能懂,顾沐云觉得牟老郎中要是真的想考验自己,不会用这样容易琢磨出来的东西,说不定还有更深的一层。
会是什么呢?
接下来百思不得其解,眼见夜深,顾沐云把那几页纸放在枕边,准备天亮去看金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