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月季[花滑](192)
穆百川说:“我这儿有块烫手山芋。”
叶绍瑶发现,穆教练罕见地提了公文包。
他有条不紊地打开,从里面取出一个小盒。
场景乍一看有些似曾相识,叶绍瑶警觉,不会又是什么“礼物”?
穆百川赶着盯学员上课,没工夫和她卖关子,直接开盒迎惊喜。
他解释:“是东西实在太重要,不得不用容器装在一起。”
能有多重要?
叶绍瑶三下五除二打开口袋,这个流程她已经预演了一遍,可谓手熟。
信封没有用胶水粘合,手指一勾就能看见里面的内容。
她扒开看了一眼。
邪门了,她好像看见了银行卡。
叶绍瑶斗胆抬头示意教练:“是……银行卡?”
穆百川一瞥:“小财迷,这么大一本证书,你只看见了银行卡。”
在这个城市拥住浓翠的夏天,叶绍瑶申请的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得到批复,她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绿色证书。
封壳上印着巨大的国徽,落款的签发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
[姓名:叶绍瑶
性别:女
项目: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
成绩:第一名
比赛名称:2009/2010赛季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成年组)
比赛时间:2010年4月8日-2010年4月12日
比赛地点:沪城]
看小姑娘一行一行扫下去,嘴巴越张越圆,穆百川对她说:“信封里的借记卡是上面发的,你的补助会定期打在卡上。”
“我能拿补助?”
穆百川挑眉,给她一记脑瓜崩儿:“平时叫你小叶,可不是让你把自己看小。”
到她这水平,已经能端上国家给的饭碗。
叶绍瑶蹬上鞋子,干劲满满:“那我的工资是多少?”
国家对每项每级运动员的津贴待遇都有严格的规定,作为仅次于国际健将的等级,国家级运动健将的补助并不少。
穆百川想了想。
“月薪一千。”
第89章 终须一别。
叶绍瑶的“工资卡”在第二天就被邵女士收走了,她说这笔钱不能乱花,是给以后攒的学费。
虽然叶绍瑶对此颇有怨怼,但接受事实后,她还是去聂心家天天吹,瞧,我十五岁就开始给自己挣学费了。
“据我所知,三中的学费并不高。”聂心怜爱地摸摸她,家长们总会说这样的话,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聂心的录取结果是最早收到的。
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搭上公立学校的统招分数线,聂心的父母带她咨询了许多专家,最后迫不得已选择了市里的私立学校。
除了学杂费高昂,也没其他的毛病。
不过按聂心的话说,能有地方收留她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你猜我在招生考试那天发现了什么?”聂心故作神秘。
叶绍瑶胡乱猜:“帅哥?”
“是实验中学!”
叶绍瑶看着聂心的脸,问道:“实中不是在云河区吗?”
据聂心的描述,私立学校的后面就是炼钢厂的旧址,那里已经称得上是郊区,比岸北火车站的方位还偏,怎么会有实验中学的校牌。
“你信我,是新装修的,连防护网都还没拆。”聂心忙不迭证明,她在手机里存了照片,才不会信口胡说。
两个女孩凑着脑袋,手机的像素不高,但因为拍摄的距离较近,依然能分辨出滚了金边的“岸北市实验中学”几个书法字,右下角的内容模糊不清。
“没骗你吧。”
两人仔细一合计,估计是实验中学新建的校区。
“可是实中本部已经不小了,还扩地图干嘛?”叶绍瑶不明白。
聂心没进过实验中学的校门,可自己是正儿八经拿着实中毕业证书的学生。
校园里的花坛修得像公园似的,各种小径弯弯绕绕,两排整整齐齐的教学楼分列在校门后的中央路上,特别气派。
这些教学楼足够让初中部与高中部合并起来,甚至还有富余的教室改造成多功能室。
时间会揭晓谜底。
实中开学的日子比其他学校都要早,才八月中,像古代发射了烟雾讯号似的,学校给家长一通电话,各路学子就得准备投身远在郊区的高中战场。
叶绍瑶也是在送季林越上学那天才知道,实中的变化有多大。
从他们这届高一开始,高中部会搬去南边的新校区,因为离市区太远,学校计划对在校生统一进行半封闭管理,强制学生住校。
“连周末也不能回来?”校车即将发动,季林越抱着书包坐在车里,叶绍瑶只能站在车窗外,跟在温女士的身边。
温女士说:“林越他每半个月才能放假回家。”
“那滑冰怎么办?”
“南校区有滑冰馆。”
实中有钱任性,新校区什么都不缺,听说连统一采购的桌椅都和他们得画“三八线”才能泾渭分明的长课桌不一样。
早上八点,在云河区停留的校车准时发动,实验中学的准高中生背着自己的理想,由它牵引向实现理想的船帆。
车站送别后,温女士独自酝酿了许久,才把愁绪压下去。
她说:“绍瑶,你妈妈让我提醒你,别忘了今天还有上冰训练。”
有人已经开启高一,有人还被困在暑假里,叶绍瑶剩下最后一节滑冰课。
照理说,邵女士应该和她一起去的。
暑期课结束,新学期的课程还要报名缴费,这些都得家长在场。但三中的教师培训硬生生撞了时间,邵女士不得不选择工作。
“我陪你去。”温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