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月季[花滑](259)
叶绍瑶问:“所以,您不退役了吗?”
“退不了啊。”
金荞麦扼住自己的脖颈,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她除了继续走下去,别无选择。
“那您还会长驻岸北吗?”这是叶绍瑶首先想到的问题。
金荞麦答应给她开蒙的一大原因,即是为了给退役后的自己谋一条出路。
但无法退役的事实摆在眼前,世锦赛之后,她还得继续投入训练。
拖到索契,或者拖到十三冬,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可是她能肯定,自己不会委身岸北。
她是国外体系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从接触冰舞的那一天起,她在国外逗留的时间比母国还要长。
“我和季林越怎么办?”
“老实说,我并没有信心把你们培养成多厉害的冰舞运动员,”金荞麦说,“论国际上的冰舞运动,还是欧美更有话语权。”
她是优秀的运动员,却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练,只能推荐他们多多尝试国外的训练机制。
叶绍瑶想到教练的教练。
瑞秋格林是加国前知名冰舞运动员,在退役后的第二年,和老搭档创办了全球最大的滑冰学校。
内行人说,那是世界上仅此一座的“冰舞王国”。
“我想和您一起去蒙特利尔滑冰学校,可以吗?”叶绍瑶问。
“有些难度。”
叶绍瑶坐车来到花滑馆,有多难,只有试了才知道。
格林女士如今人在因斯布鲁克,这是推介自己的大好机会。
不过酒店真远,专车的油门也不给力,到达场馆的时候已经接近饭点,格林夫妇即将动身离开。
“Ms.Green.”
格林循着声音往旁看,是和她一般高的小姑娘,东亚人面孔,长发被围巾束在颈后,脸上毫无修饰。
“你好。”
“我叫叶绍瑶,是华夏冰舞运动员,”这个称呼有些拗口,叶绍瑶差点嘴胡,“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成为您的学生?”
她不擅长交际,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性格,只能开门见山。
“你是华夏人?”
“是的。”
“抱歉,我并没有去华夏的打算。”
第121章 “你需要机会,我就给你机会。”
“叶绍瑶,这是你的礼仪服,看看尺码能不能对上。”
下午四点,华夏体育代表团即将启程前往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露天体育场,所有人员在酒店外集合,整理各自的入场服装。
每人的尺寸都是提前量好的,叶绍瑶拿到自己的包裹,纸盒上用马克笔写着:第一届青少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花样滑冰队/礼仪服M/叶绍瑶。
开盖没惊喜,是普普通通的红色冲锋衣。
但隔壁短道队的惊叹此起彼伏,惹得这边都在纳闷。
“每个人的衣服都绣有自己的名字,就在左胸口的国旗下。”
花滑队无言以对,华夏总爱搞一些含蓄又没用的小巧思,不过看见自己的名字和国旗并列,总会有使命感油然而生。
他们正在为国出征。
队里除了随行的教练和各类保障人员,更多的是正值青春的小孩,虽然彼此不太熟悉,但换上同样的服装,让他们有莫名的归属感。
“短道的人在合影,姿势和摆阵似的。”有队员在玩笑,一个一个队形变换,不带重样的。
只会做剪刀手的大家互相安慰:“我们可以以人数取胜。”
此次冬青奥,花滑队派出四个项目共十二人,在整个冰雪大项中都不算少。
离发车时间还有一阵,大巴车上空气太闷,没人愿意提前上车。
几个领队心情不错,趁天色还大亮,临时办了小小的联谊活动。
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而来,彼此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更不说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压根连面也没见过。
“我们领队唱歌走调儿。”短道队队员替领导自告奋勇。
“我们领队也是。”
停车场出现了奇怪的擂台赛,两个中年人被圈在人群中,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难以预判的调门仿佛能把未来唱走。
冬季的北半球,五点的天际已经擦黑,今天没有夕阳,光线也不太好,消遣的活动就这么终了。
“季林越,我先上车去。”气温比下午降了许多,叶绍瑶把冲锋衣放在车上,她得去添衣。
车上稀稀拉拉坐了一半人,夜晚还长,他们需要养精蓄锐到半夜。
一直到引擎的噪音响起,大巴车的振动从发动机传到每一排座椅,叶绍瑶的身边都空着。
发车了,她终于感觉身边的座位下陷。
“你还知道回来,我以为你和别人组男双了。”
“他的游戏通不了关,让我帮忙。”
“贪吃蛇?”
“植物大战僵尸。”
叶绍瑶反应了一秒,随即又靠窗睡过去。
她差点忘了,在自己还没有手机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同龄人用上风靡全球的触屏机,玩那些原本只能在电脑上下载的游戏。
“我睡半小时,你一定要记得叫我。”
“好。”
大巴车一路向西行,穿过几座小镇,就是近在眼前的阿尔卑斯山。
小时候读《海蒂》,叶绍瑶一直想象着那片山坡,有零星几座小木屋,屋后种着三棵会发出“鬼叫”的白桦树。
但他们下车的公路四周平坦,黑夜没有赋予她发现树丛的眼睛,每一片土地都被栅栏围着,是私人的草场,现在被大雪覆盖,也没有满山的羊。
他们需要登山跋涉,会场设置在山脚的滑雪场,但他们距离场地还有些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