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月季[花滑](294)
这太有华夏的民族风格。
从她的经验来看,接触到的外国选手都对熊猫爱不释手,叶绍瑶一眼就选中了它。
只是不知道维德太太会送给他们什么。
“这是……”一个精致的手提袋,上面还印着示意图,看着像某种食物。
“QingTuan.”老人用生疏的口语念出包装盒上的拼音,“听金说,你们华夏正在过清明节。”
清明节吃青团,似乎听过这个说法,虽然他们的家乡没有这个习俗,但足够见得房东的贴心。
叶绍瑶为她错误的第六感道歉,维德太太实在面冷心善。
礼物交换结束,老人转身走向厨房:“你们晚上吃什么?”
致命问题。
营养师没有和他们一路,未来也不会住在一起。
这意味着,除了中午的正餐,他们还是得和凉性的各种食物作伴。
“蔬菜沙拉?”深思熟虑后,叶绍瑶勉强挑出她还能接受的菜品。
全蔬菜是她的底线,欧洲国家喜欢将水果与蔬菜混搭,那才真要命。
已经穿上围裙的维德太太高声反问:“你们居然喜欢吃沙拉?”
这没什么,不过是金荞麦和陈新博在这里住了几年,从来都吃不惯当地的食物。
尤其是陈新博,在刚来加国那阵,从华夏运来两箱紫薯面包。
那哪能行,维德太太看不惯小辈们的糟糕饮食,转头学起了华夏菜。
现在轮到新的小辈们惊讶:“您居然会华夏菜?”
难怪金荞麦一直强调,必须住在这里,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家里厨房是开放式结构,洗碗池的旁边却装上一台炉灶,顶上还有嵌入式的抽油烟机。
在国内待得久了,每家每户都是这样的配置,可这里是十万八千里的国外,叶绍瑶眨眨眼,才发现异常。
“我的拿手菜是麻婆豆腐,金总爱在汤汁里多放两勺糖,我说那不正宗。”
维德太太架锅烧油,橱柜一打开,柜门挂了一排大大小小的锅铲。
叶绍瑶和季林越讲小话,她爸妈在岸北过了几十年,家里都没有那么齐全的厨具。
感受文化大融合的一天,从美好的晚餐结束。
老人睡得早,五点吃完晚餐,六点已经走向卧室。
他们的生活节奏很不一样。
叶绍瑶和季林越整理好房间,看天色还早,能去IAM探探路。
下到一楼,却被维德太太叫住:“这里不比你们国家,晚上出门得小心。”
蒙特利尔是加国最安全的几大城市之一,但因为环境的差异,部分区域不免发生各种治安事件。
“据政府说,蒙城的北部有黑手党组织,曾在周边发动过枪击事件,”她说话爱大喘气,让人琢磨不透语意,“不过近几年没什么风声。除此之外,城里都很安全。”
这是哪里的话,即使没有枪击事件,其他安全问题也很严重吧。
“我们不去了。”叶绍瑶拉住季林越,小命要紧。
“这里不是M国,放心吧,”维德太太见自己的玩笑唬住了新到来的小朋友,忙打住,“蒙特利尔的夜生活丰富着呢,城市公园有很多年轻人。”
四月初的蒙城,叶绍瑶最终还是选择上街。
街道尽头的太阳刚刚被地平线吞没,尚且还留有奉献世界的最后一道天光。
她裹上一件棉衣,出门前又加了一套薄羽绒服,如果真有什么枪击事件,衣服的厚度足够让子弹缓冲那么几毫秒。
季林越看她又怂又倔的模样,差点没笑出声。
男生嘴角的弧度映在叶绍瑶心里,她吭哧吭哧甩开旁边的人,自己在华夏哪需要这样狼狈。
可是现在还有未竟的事业待完成,不能小命呜呼。
路上的行人极少,连小偷也不出门,他们一路平安地到达滑冰学校,拱形的校门上刻着复杂的校名。
主体建筑颇有中世纪的风格,但和她在欧洲看到的又不一样。
这里面居然是冰场?
校门是敞开的,她和季林越轻而易举进入校园,高大的罗马柱支撑着这里的一切,叶绍瑶抬头,吊顶装上的灯和那弯弦月一样明亮。
这栋有几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里,还依稀能听见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
谁说外国人下午两点下班的?起码干运动员这行,就没有不刻苦的。
不知道是谁惹怒了格林,女人的声音极有穿透力:“这组动作太糟糕了,你们是第一天认识吗?”
从门缝往里窥,夭寿了,被骂得狗血临头的居然是现国际积分第三的冰舞组合。
“我们的训练生活一定很精彩。”
冯蒹葭也是爱骂骂咧咧的性格,但她充其量是半路出家的冰舞教练,叶绍瑶还有勇气和她理论理论。
她没想到,格林对待亲学生也是同样毫不客气,之前和她聊天,还只以为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幽默女人。
真到上冰那一天,他们指定比眼前这对更狼狈。
季林越从另一个角度想:“我们的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当然,只是在远处看着,他们已经被IAM的教学氛围所感染。
他们要在这里求学半年。
这半年里,他们将接触在全球最负盛誉的教学资源,他们过的每一天,都要比过去更优秀。
再敢想一点,等下一年出山,他们要手握世锦赛,脚踩四大洲。
白日梦从这里开始,会变为现实。
第139章 没有足够的男伴,就拆东墙补西墙?
“师姐,没有你和师兄,我们该怎么活。”
刚下早训的叶绍瑶破天荒收到了省队师妹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