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芍药月季[花滑](413)

作者: 怀蔺 阅读记录

“高中的地理书上讲……”

要重视东北,要振兴东北,鼓励新一代东北人返乡就业创业。

可几天之后,他们还是会踏上出关的火车,出国的飞机,做漂泊在外的游子。

叶绍瑶和季林越接受了实中的邀请。

校方给他们预留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发表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讲。

“演讲,*”季林越悄悄问她,“你擅长演讲吗?”

“你擅长吗?”叶绍瑶觉得他在明知故问。

她当年面对摄像机都说不出所以然,怎么会有演讲的天赋。

坐在校长室,她一番搜索:要念一下午的讲稿大概需要多少字?

百度回答:华夏人的习惯语速是一分钟150字左右。

一个小时接近万字。

一下午就是好几万字。

晕字了。

她怂恿:“水还没烧开,现在跑还来得及。”

就不该本着情怀冲动答应。

校长起身泡了壶茶,茶叶在壶里沉浮,最后安稳躺在壶底。

他抬眼看见季林越欲言又止,示意年轻人别客气。

“你想说什么?”

季林越语言很平静,每个字看似不慌不忙:“动员会,能不能创新?”

……

走进校内冰场时,高三学生们还如履薄冰,以为校领导又冒出什么折磨人的巧思。

但左看右看,校长不在,年级主任不在。

只有两个穿着同款棉服的人面对面站着,女生突然笑岔气,头抵在男生的胸口。

“他们的手臂上有国旗,”眼尖的学生发现,“他们是国家队的。”

看不清面孔,不敢贸然上前的学生猜测:“运动员?”

那不奇怪了。

校领导怎么会把动员会开在除操场和礼堂以外的地方。

叶绍瑶刚夸季林越英明神武。

既然大家都在学海中游到迷茫,他们索性跳出施压的怪圈,把枯燥的演讲改成上冰。

门口躁动,聚集的学生逐渐多了,叶绍瑶组织进行热身活动。

“你们是叶绍瑶和季林越吗?参加冰舞比赛的那对?”有人举手问。

叶绍瑶扬着嘴角:“对。”

“今天下午是你俩带我们?”

她又点头。

“你们的出场费贵不贵?”

“……”

那倒是友情出面。

又有人问:“我们今天要写多少字的会后反思?”

她一噎,这些孩子都过的什么日子。

季林越打断这场问答会:“热身结束就有序上冰。”

“希望你们可以暂时忘掉学习,全身心放松,”叶绍瑶补充,“仅限今天下午。”

身体动作一顿,脑子将他们的话语快速加载翻译。

随后,高喝在教学楼间碰撞,回荡。

“万岁!”

……

机票上的日期还是会来,手机自动发出出行提醒。

坐高铁前往首都,视野逐渐逼仄,开阔的平原多了树木,多了山坡,多了由矮及高的平房。

“下一站,山海关。”

出了山海关,几乎再看不到平原的影子,轨道在城市间穿梭,窗外只有小到可怜的农田。

他们又离开了家。

“下一站,首都。”

他们在首都停留的时间不长,航班在今晚,所有的事情都得赶着做。

首先得去一趟首体大,和导师碰个面。

师徒几人难得见一回,穆百川也到了唠叨的年纪,往哪一坐就是一个小时,嘴里念个不停。

关于他缺席的成长,还有令人糟心的毕业论文。

“你俩的文献综述谁也别嫌谁,趁这个月再好好改一改,一定要有时间逻辑。”

叶绍瑶点头。

到底是谁给体育生发明了毕业论文?

退一万步讲,世界上怎么会有文献综述这种东西。

她合上电脑,抱着文档欲哭无泪。

离首体大不远,拐两个弯就能到体育总局。

保安对他们还有些印象,每次来都是聊运动员的训练保障,他不止一次看见各路主任下班时愁得挠头。

不过这次来,他们另有目的。

助理引路到仓库,拣配小组正在分装衣服。

“姓名?”

“叶绍瑶和季林越。”

“花滑队,”工作人员做好记录,介绍说,“一人一只行李箱,箱里包括服装十二件,背包等配件五件。”

为了迎接奥运赛季,国家给他们新订了队服,从内搭的立领长袖,到不常有用武之地的小挎包,一应俱全。

有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刚从仓库的里间出来。

他们不必认识,只需要瞄一眼对方胸口上的五星红旗,就知道彼此共同的名字:华夏国家队运动员。

队服的样衣挂在墙上,被墙面衬得雪白,“CHINA”的字标比横幅还要鲜艳。

“比上两个赛季的设计好看。”叶绍瑶向季林越发表看法。

“这只是第一批服装,”工作人员说,“你们是冬奥会选手,年底还要拎一箱衣服回去。”

到时候,还有开闭幕式的穿搭,和特别设计的室内室外领奖服。

希望能有用处。

……

时隔一个多月,他们重新回到滑冰学校的训练馆。

叶绍瑶和正在室外练体能的朋友们打了招呼。

分明是久别重逢,但她丝毫没有拥抱或感慨的冲动。

毕竟每天都在网上见面,这些脸都看腻味了。

“格林教练今天心情不好。”Eva提醒。

叶绍瑶停住脚步:“怎么回事?”

“18年禁赛的那对意大利组合会在下赛季重返赛场,”Eva说,“现在正在里面试训。”

禁赛三年,这对组合的能力依然不可小觑,完全有机会在落选赛拿到冬奥资格,加入冬奥会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