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芍药月季[花滑](429)

作者: 怀蔺 阅读记录

“你们已经进集训队了?”她问,“以什么身份?”

“神秘嘉宾,”张晨旭给她戴上碍事的围巾,音量被盖住大半,和呼啸的风声势均力敌,“其实是双人滑的技术监督,不过我俩平时也有随便练练。”

“哪里随便?你们被关进集训队前,还参加了国内的全锦赛。”

“天啊,”容翡试图捂住她的嘴,意识到隔了网线,只能掩耳盗铃,“别提了,我成年组就没滑过这么差的成绩。”

网络舆论对于容/张的复出,都是快乐滑冰的宽容。

所以在他们收获全锦赛银牌时,周围都是一片鼓励。

老将不易,感谢现役。

但他俩并不这么觉得。

“我们本来想闪亮登场,”张晨旭也发笑,“结果只登了亚军的台。”

对此,他和容翡私下互嘲了好久。

真好啊。

叶绍瑶想。

“希望我在三十岁时,也能有你们这样的勇气。”

容翡只是离开了一会儿,听见张晨旭把他们的训练糗事捅了干净,强势剥夺他的通话权。

说那么多,正事一样没干。

所谓正事,她指了指训练馆外的路灯:“绍瑶,你看。”

眼前,不,那一整排路灯,全都挂上了新旗帜。

“红色好,喜庆。”

“你没抓住重点。”

容翡拉近焦距,足够让对方分清鼻子是鼻子,眼是眼。

叶绍瑶定睛:“这是我和季林越。”

季林越刚结束拉伸,像个行走的暖炉。

“国家训练馆?”他一眼就认出了。

“这说明什么,”容翡笑吟吟的,“今年的GPF落地首都了。”

冬管中心的负责人着手宣传,满大街都是参赛选手的旗帜。

真的。

酒店楼下开进市政的工程车,工人师傅冒大雪登上云梯,紧赶慢赶装点银装素裹的城市。

叶绍瑶和季林越的那面旗帜选图自加国站。

刚好是他们私藏的两张。

合理怀疑工作人员里混入了自己人。

“*红色,真好看。”季林越也说。

但看得多了,不免有些犯怵。

除了酒店附近的路灯,交通主干道的公交站,连出租车顶的LED显示屏都得来两句:

[12月17日,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落户首都,诚邀您的观看。]

有种被父老乡亲包围的感觉。

他们是今年唯一入围总决赛的本土运动员,分到的关注自然更多。

“瑶瑶,你看前面的公车。”和季林越坐在站台,他时不时会来上这么一句。

叶绍瑶选择闭眼不看。

身后的广告栏挂着GPF宣传海报,这就算了,眼前停靠的公车,想也不用想贴着什么。

她不想和自己六目相对。

“这张印的是M国选手。”季林越忽悠。

是吗?

睁眼,闭紧,一个胳膊肘往身边拐。

“季林越,你晚上睡觉记得睁只眼睛放哨。”

……

赶在开赛前,滑协紧锣密鼓地发布了赛程、运动员和官员名单,把场子炒得火热。

尤其在开幕式表演中,已经低调多年的“冰上玉人”阚玉和同期男单运动员陶盛同时登台,在冰场舞了一曲国风,将还没有正式开赛的体育馆首先推向高潮。

了解花滑的华夏人,都知道这两位的含金量。

而后,前冰舞运动员颜惠萍/金颂岳倾情助阵,被队列滑的小朋友们拥簇着出场,又在节目递进中托起他们间最小的一个。

花滑是一种传承。

今天没有冰舞比赛,几对运动员在观赛席看表演,叶绍瑶对演出效果大为惊讶。

临时搭起来的班子似乎还挺靠谱。

巴芙拉举着手机拍不够,跟着摇滚乐摇摆:“这就是冬奥会吧。”

灯光精准到毫厘的调度,表演道具逼真精致,现场冰迷阵阵高呼。

冬奥会应该也就不过如此。

叶绍瑶点头回应她。

但华夏人与生而来的好客远不止如此。

疫情带给观众太多条条框框,不能摘下口罩,不能离开座位,也不能向冰面抛礼物。

那他们就用歇斯底里表达欢迎。

M国运动员?

这简单,谁没学过一句“comeon”、“fighting”。

俄国运动员?

老朋友了,“Давай(加油)”!

西班牙运动员?

他们也会,“bravo”!

小说主角才会的八国语言,现场观众张口就来。

当然,还是中文最能直抒胸臆。

什么千篇一律的“加油”,轮到叶/季出场,前排冰迷能夸两分钟不带重复的话。

偶尔还沾点朴实的脏。

“我靠,你俩今天的发挥堪称完美,这居然是我们华夏运动员可以拥有的水平。”

等叶绍瑶和季林越从走廊离开,那些观众更为疯狂:

“我靠,我今天死而无憾!芍药月季太争气了,堪比守国门的表现!”

分数还没出来,后劲还没过去。

“华夏选手叶绍瑶/季林越,技术分49.34分,节目内容分37.80分,韵律舞得分87.14分。”

观众“唔”声一片。

这是什么水平呢?

有冰迷类比,国内全锦赛领奖台选手的自由舞分数也大概如此了。

格林教练不吝啬点头:“今天的小分表不会太难看。”

“只是不太难看吗?”叶绍瑶的嘴角简直要咧到耳后。

“不要太早松懈,”教练突然换上严肃面孔,“明天再展示你的笑容。”

好吧,那她偷偷笑。

“季林越。”

“嗯?”

“下一场韵律舞,我们上九十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