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月季[花滑](428)
“我正在开会,”冯教练压着声音回复,“刚看见,然后呢?”
“华夏有申办的可能吗?”
“现在华夏的疫情形势也很严峻。”
“没有可能吗?”
可现在许多运动员都困在华夏,这是大好的机会。
手机那头,冯蒹葭被冬管中心的领导提醒按下手机,保持会场秩序。
电话没有挂断。
叶绍瑶误打误撞听到了领导的陈词。
原来也是因为总决赛取消而紧急召开的会议。
“我们打算向ISU申请大奖赛总决赛的承办资格,各位线上和线下的同仁怎么看?”
电话没有免提,远方的声音极微小。
但却是平地一声惊雷,把凑近耳朵的叶绍瑶和季林越炸了清醒。
“我听到了什么?”
像埋伏在暗处的狗仔,这是他们蹲到的第一手新闻。
季林越老实复述了一遍:“华夏计划积极申办总决赛。”
很难相信,连续几年推掉承办国际赛事机会的华夏滑协居然挺直了脊梁骨。
但有人在现场发问:“我国目前的国际航班很受限,除了首都和沿海部分发达城市,几乎没有直达航线。”
要知道,现在国际环境严峻,办理签证和出入境极其困难。
“那就从首都和沿海城市的冰场考虑。”
近处的桌椅拉动,冯蒹葭首先表态:“我认为首都经济发达,近两月的疫情相对平和,具备申办总决赛的能力。”
“首都是我国重要的对外交流中心,人口庞大,一旦破开口子接纳几百上千号外国人,不定会对疫情反弹有所冲击。”
“但事实上,大部分运动员已经滞留首都国际机场,并进入附近酒店休息。”
四座炸开惊讶声。
“我们可以奉行ISU的‘气泡’管理政策,在保证比赛正常举行的情况下,尽最大力度不给社会造成压力。”
这话很受与会领导的喜欢,也与他们开会的初衷相符。
但保守派仍然反驳:“比赛不急于这一时。”
“冬奥会是华夏举全国之力筹办数年才有的结果,如今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给我国参赛运动员一个机会。”
因为连年放弃承办国际赛事,华夏几乎上了ISU的黑名单。
裁判席上很久没有华夏人的影子,遑论裁判长和技术专家。
运动员也很少被滑协放出去参加国际比赛,除了叶/季,其他运动员的节目内容分能和同水平运动员差一大截。
华夏的花样滑冰正在或主动或被迫与国际脱节。
而现在,就是让国际重新聚焦的最好机会。
他们要给冬奥会造势。
反驳的声音逐渐小了,多了窸窸窣窣的私语声。
局面已经很明朗。
“冯教说得很对,我们刚好也需要一场预备赛,来检验我们的冬奥场馆。”
是为了冬奥会特地改造的首都体育馆。
是刚浇好的冰。
第200章 “你要说,保证完成任务。”
首都的夜色总是和国外不一样的。
叶绍瑶一直这么觉得。
天上没有肉眼可见的星星,但冬风送过来几只孔明灯,不知道哪家孩子对它许了愿。
放眼眺望,湖泊倒映着即将承办部分雪上项目的首钢大跳台。
上次留宿容翡家,夜晚的首钢园还是黑漆漆一片。
现在装上五色灯带,让明明是上世纪工业遗留的产物,也完美地融进了首都的繁荣里。
又一处霓虹熄灭,城市最终归于宁静。
是该睡觉的时候了。
但这两天的经历太过复杂,让原本该休息的他们瞪着眼睛睡不着。
“季林越,国际滑联会通过滑协的申请吗?”
或者换个保守的问法:“华夏真的会向国际滑联提出承办总决赛吗?”
叶绍瑶还是不太相信,这不是她所接触的滑协的行事风格。
“冬奥会快来了,他们需要拓开冰上运动的市场,一定会全力以赴这么做。”
“可是筹办比赛的成本太大,”她掰着指头算,“即使明天就能拿到审批,组建后勤团队,招募志愿者,包括赛场和训练馆的检修,都需要时间。”
季林越揉了揉她的发顶:“你忘了,我们之前看到的新闻。”
去年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两院从规划到建成只用了十天。
华夏人总是不缺在困境中凿出生路的办法。
在同样的夜晚,他们无法感知的地方,暗流在涌动。
……
12月6日,大奖赛总决赛原定的开幕时间,首都下了场大雪。
这种感觉很奇妙。
明明此刻的自己应该站在赛场上释放。
但叶绍瑶环顾,身后是堆叠的跳箱,她坐在瑜伽垫上拉伸放松,看体能师给季林越加训。
像走在平行时空的岔路。
关于华夏以滑协的名义主动申请接盘总决赛,最终结果还没在社交平台公开说明。
但据冯教练传回的小道消息,目前没有其他成员国协会竞争,华夏拿到资格是板上钉钉的事。
“绍瑶,首都下雪了,”容翡传来简讯,语音通话切成视频,“你看,这是小翡记者和小张记者从国家训练馆发回的报道。”
叶绍瑶被她的拿腔捏调逗得没法,起身走向健身房的玻璃幕墙:“我在首都,也看到了。”
“我其实是想给你看这个。”
三旬老人用不惯新手机。
叶绍瑶看她几次翻转摄像头,雪片落在睫毛上,压得眼睛睁不开。
下一秒,镜头又切换,目光所及是纷纷扬扬的大雪,还有训练馆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