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芍药月季[花滑](452)

作者: 怀蔺 阅读记录

第210章 “好弟弟,咱爸妈来看咱了。”

叶绍瑶是在退场通道,经记者提醒才知道的这回事。

前面的Eva和Rowan刚结束赛后采访,还被媒体们起哄着不让离开。

“对于韵律舞后的竞争形势,两位有什么看法?”

记者几乎要把话筒戳到人嘴边,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赛场微妙的分数。

叶绍瑶和季林越在旁边等着。

Eva点头示意收悉问题:“我们跟随同一个教练,平时也在一起训练。对于叶/季今天的成绩,我只能回答,这配得上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作为卫冕冠军,你们现在有压力吗?”

“压力从来不是别人附加给我们的。”

白黑组合的热度很高,各国媒体都不想放过眼前的流量,两人走走停停,十分钟都没能离开这条长廊。

叶/季得到的关注同样不低。

先后向德区和M区记者道谢,叶绍瑶在人堆里看到整理提纲的岑溪。

耳麦里的声音似乎也在提醒就位,岑溪抬头,看见目标人物驻足,像在特意等她过去。

“下午好。”叶绍瑶首先开始寒暄。

外人并不知道,她们在冬奥会前才聊过近况。

当时的岑溪还在为媒体名额焦虑。

对于冬季运动项目来说,冬奥会绝对是最高规格赛事。

但与会门槛很高,这并不仅针对运动员,相关工作人员的筛选也很严格。

即使华夏是本届冬奥会举办国。

央视体育没有走后门的途径,按照规定,每单位每项目只能注册一位随赛记者。

参观场馆那天,叶绍瑶路过主媒体中心,负责人还在线上进行媒体记者的最后遴选。

她那几天忙着训练,并没有再询问岑溪结果。

但她现在就站在备采区,和摄影搭档,胸前的工牌写明她的身份:记者,CCTV体育频道。

她获得了这个唯一的名额。

捂住麦克风,岑溪首先征求意见:“那我们现在开始?”

“好。”

“恭喜你们在韵律舞中获得第一名,收获一枚小奖牌。”

“冬奥会也有小奖牌?”

花滑项目有个传统。

凡是ISU系列的赛事,在首场比赛后,主办方会给当前的领奖台选手颁发小奖牌。

小奖牌的价值并不高,或许本身只是一块刷了金银铜色的亚克力板。

但这也正是ISU的特色,即使很多选手没办法走到最后,也能鼓励他们勇敢地冲出第一步。

冬奥会不是ISU的官方赛事,叶绍瑶对此还有些惊讶。

“是冬奥委员会安排的,连领奖台都搭好了。”

岑溪指了指走廊尽头的功能区,距离不远,就在运动员退场的必经之路上。

接下来的问题回到正轨,她重新打开录音设备。

“两位对今天的表现有何评价?”

季林越对他们的发挥予以肯定:“我们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答句很简短,和旁边滔滔不绝的Rowan形成鲜明对比。

岑溪把话筒又递了递,口型示意他们再说更多。

叶绍瑶好整以暇,忍笑着看季林越挤牙膏。

“赛前有些紧张。但为保证良好的状态,还是在教练组的帮助下积极调整,所以今天的表现效果不错。”

“你的进步的确有目共睹。”岑溪认同。

作为记者和朋友,她翻阅过叶/季的比赛录像。

季林越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他的滑行基础不差,但表现力一直是最大的缺陷。

不像叶绍瑶从小就有灵气,他站在她身边,能被衬得像个干涩的滑冰机器。

观众能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但这得靠他们绞尽脑汁揣摩。

为此,季林越没少挨冯蒹葭和格林教练的训。

“你不能让这些应该外露的情绪仅自己和搭档可见。”这句话快在脑子里生根发芽。

有叶绍瑶的感染和带动,这几年,他有意识注意自己的表演,角色逐渐有血有肉,摆脱滑什么都只会抿嘴装酷的糟糕印象。

起码在赛场上是这样。

“那么绍瑶,”岑溪把话筒转向另一边,“你有什么趣事想要和我们分享?”

“他刚刚挠我。”

平地一声惊雷。

岑溪顿住,失去瞬间的表情管理:“什么?”

叶绍瑶指了指环在腰际的罪魁祸“手”。

季林越在刚才措辞时并不十分流利,手指摩挲是他思考时无意识的动作。

但她被挠得发痒,憋得辛苦,想着必须要告上一状。

在季林越腰上做够了示范,叶绍瑶才收场,小声问:“这段可以剪掉吗?”

岑溪点头。

她再次把话题拧回来:“你们对之后的比赛有什么期许吗?”

“我们争取在自由舞展现更高的水平,尽量不让遗憾留在这片土地,”虽然剑指金牌这话说起来有些狂妄,但叶绍瑶还是坦言,“最好能保住小奖牌的成色。”

季林越不知在什么时候撤了一步,和摄像机拉开距离,声音并不大。

“她明明说自己想退休。”

够了,岑溪真想说够了。

哪有好搭档们轮流耍小孩子的报复心性。

“所以,你们有在冬奥会后退役的打算?”她尝试解开这道阅读题。

论谣言是怎样诞生的。

搁在腰上的手还没放下,叶绍瑶在镜头的死角戳他:“你自己解释。”

“我们会首先专心于后天的自由舞,”季林越说,“剩下的,交给未来的我们去决定。”

一个不出错的答案,也是他们徘徊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