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月季[花滑](5)
在理解力发育尚不完全的年纪,小孩子们的冰上运动大多拼天分。
叶绍瑶算不上是天赋多异禀的人。
只是目前才刚踏进初学者的门槛,半张白纸同样难能可贵,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
那届冬奥会设有七十八项比赛,华夏队在参赛数量和完成质量较往届都有提高,世界范围的冰雪运动正在大刀阔斧向前进。
虽然华夏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陷入窘境,但其他项目稳中有进,创下了华夏在冬奥会奖牌数上的新记录,也实现了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这让人何其振奋。
为不落下任何一项冬季运动的人才储备,国家体育总局当即发布指示,要促进冰雪场馆的建设,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岸北市实验小学作为市里首屈一指的小学,自然要起带头作用。
校方在假期就已经开会讨论,为全小学生增设一门冰上必修课,让滑冰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这是家长喜闻乐见的消息,学生日日坐在板凳上听老师讲课,体育课和课间操根本不足以保障孩子每日的运动时间。
滑冰课程的开设不仅响应了国家号召,还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何乐而不为。
但叶绍瑶小朋友却不这么想。
自从班主任宣布了这个消息,她就支着脑袋发愁。
本来这就是一项挺普及的运动,现在学校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会滑冰,那她岂不是更没什么特长了。
真愁人,叶绍瑶长长叹了口气。
才六岁的她就遇见了未来的迷茫。
星期三下午,在万众期待和某人的被迫期待中,实验小学一年级(1)班迎来了第一次滑冰课。
不过体育老师要先上两次理论课,上冰实践推到两周后,让大家捞到一场空欢喜。
理论课就是老师的独角戏,主要讲花滑运动的由来和发展,以及鉴赏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节目。
“这是阚玉阿姨吧,我妈妈的偶像呢!妈妈说她的跳跃水平是国内一绝!”不知道是哪个同学,看见阚玉的经典名场面就激动,活像见了自己的偶像。
老师点头称是,即兴做起了现场解说,说到阚玉以完成度著称的3Lz+3T时,竟有些哽咽。
国家队现役女单选手里,目前没有人能拿出三三联跳的成绩,在花滑难度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容易被洪流淹没。
节目在惊叹与掌声中结束,影像在阚玉的ending动作后定格,录像带自动跳转,一个女孩从旁入画。
有家喻户晓的明星运动员在前,这个还未走入大众视线的女孩儿的比赛现场略显冷清。
“这是谁?”
同学们摇着脑袋说不知道。
看见穆教练平时嘴里挂着的小紫微星,叶绍瑶这下找到对口的信息,得意地脱口而出:“这是容翡,我的教练说她是华夏女单的未来!”
紫微星?同学们将信将疑。
她补充:“她就在我们冰场训练,我还见过她呢!不过听教练说,她以后可能要去首都了。”
首都,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城市,他们只在大人的口中听过这个名字,知道首都什么都好,一定也会有最好的教练和最好的未来。
那是当时大家都很向往的地方。
“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对,不过容翡这次去首都是受首都体校的邀请。而且容翡似乎在考虑放弃女单,转战双人滑了。”
这些是叶绍瑶所不知晓的。
那时候文化修养的培养没有渗透社会各阶层,纵使崇尚高考崇尚名校,但高等教育还不是普通工薪家庭的最优选,业余体校、卫校、技校遍地是。
首都体校是当时全国最好的体育院校,许多国家级冠军从这扇校门走出,退役后又选择回校执教,带来国际上先进的运动技术,专业性极强。
很多明日新星在中小学阶段就搁浅学业,转投体校攻克运动事业的难关,效果自然显著,故而首都体校又被誉为“冠军的孵化器”。
叶绍瑶小朋友未曾设想过这条背井离乡的训练之路,她从不会觉得自己会有朝一日离开岸北,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
她只是紧锁眉心,忧郁地想着,容翡姐姐放弃单人滑,女单又痛失一把重回巅峰的机会。
这下,华夏的花样滑冰要彻底变成瘸子了。
第3章 她捡到的弟弟,被拉去给别人当哥哥。
岸北市的冬季漫长,一直蔓延到四月开春,原本已经要回暖的天气,因为西伯利亚又南下一波冷空气,气温重新跌破了零度。
暖气还没有停供,管道里时不时流过充盈的水声,但邵女士坚信寒气从脚起,依旧不放心女儿的身体。
“把沙发上的外套带上。”
好不容易可以轻整行装的叶绍瑶一听又要穿着夹棉大袄去滑冰,满脸写着抗拒,她觉得这样像极了一只呆头鹅。
小孩子脚长得快,叶绍瑶已经换上了今年的第二双冰鞋,邵女士其实是不乐意的,说她还没滑出什么成绩净贴钱。
叶绍瑶叉着腰反驳:“岸北在八月份就要举办大比赛了,教练说我明年可以报名去见见世面,您就盼我点好吧。”
新的冰鞋还在适应期,上冰滑行踉踉跄跄,如果不是基本功尚在,小姑娘差点以为自己被点了穴。
穆百川难得像个耐心的长辈,蹲下身替她调节鞋带,教授如何在放松脚踝和滑行之间寻找舒适区。
一个小时下来,叶绍瑶已经完全进入训练状态。
有新的学员上门,穆百川被叫去同家长商量课程安排,好一会子过去,才想起冰上还有一只笨拙的小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