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151)
村长叹气,说:“咱们先弄点钱,给娟子治伤吧,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村长媳妇儿手上动作麻利,一会就捡出小半桶的鱼泡,村长拿土秤称了一下,秤尾高抬,足足有六斤。
干鱼泡不压秤,六斤真是攒了不少,也就是村长媳妇儿节俭,留着喂猪,不然一般人家鱼泡早扔了。
蔡老太太眉开眼笑的接过鱼泡,当场就给了四文钱。
离开村长家,两人接下来打算去她大伯(李老汉的大哥)李有富那,谁知道半道就遇着他了。
李有富手里提溜着一小袋黑面,迎面走来,“十一弟,上哪儿去啊,我正打算去你那儿呢。”
“赶巧了,我们也有事去你家。”李老汉说。
“啥事啊?”
李有富一直在家里没出来串门,自从上次李老汉上他家还钱,两人已经很久没见了。
因着李老汉家之前出过事,虽然后来听说得了珍珠,缓过来了。但当大哥的李有富到底是不放心,就趁着天好,没起风,拎上点粮食过去看看他。
李有富瞧他面上红光满面,身上还穿着新棉衣,心里顿时放下心来。
蔡老太太将之前同村长说的事,又说了一遍。
不出所料,李有富也是一样的反应,不信,“有这好事?老十一你可别被城里人骗了,他们心眼子多啊。”
李老汉直接说:“大哥放心,银子现结,酒楼那边给预支了货款。”
“那成!”李有富一听,立刻高兴的说:“我这就回去跟老大家的商量一下,这几天就给你把东西送过去,不耽误你们交货。”
蔡老太太又补充说:“别忘了,鱼泡也收,大哥回去找找,那东西不好吃,不如拿来换钱。”
“成!”刚走没几步,他又回头将黑面塞李老汉手里,塞完转身就走。
李老汉想叫住他,家里现在什么也不缺,再拿大哥家粮食就不好了。
他刚抬脚,就被蔡老太太拉住了,“大哥给的,你就拿着吧,以后再赶回去,你不要,他面子上过不去。”
第112章 教熬制鱼胶
不用去大房,李老汉两口子直接转道去了三房那。
李家三房李有贵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今年已经十六了,既是夫妻俩唯一的孩子,也是老来女。
因为就一个女儿,他们就存了招婿的心思,但他们家穷,又是岛民,自然招不到上门女婿。
李金花过完年已经十六岁了,再过两年就是老姑娘了,两口子愁啊。
老李家十一个兄弟中,就他家绝户了,他早年有过继的想法。
但岛民大多数子嗣不丰,在依靠体力和家族的朝代,儿子自己都不够,谁还舍得过继给别人。
李老汉两口子上门的时候,老远就听到船上传来吵吵声。
“我说老头子你咋想的!这要是再拖上个一两年,咱家金花都成老姑娘了!”
李老汉两口一听,就知道是三弟妹的声音。
接着,传来李福贵的声音:“一年,就一年,最后一年,不是还没到十八嘛。”
“一年?都多少个一年了,再过一年又咋样,咱家是有房还是有地,人家凭啥给咱家当上门女婿。”
李福贵不服气的叫着:“不行!不行我就去买一个女婿回来。”
船上传来张氏拔高的嗓门:“买人!笑话,就咱家那点腚疙瘩还买人,我看买条胳膊回来都不够。”
“不行,老子去大山里买一个回来。”
岛民穷,比岛民更穷的是山沟沟里的人,山重水复那是真没出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大山。
李老汉尴尬的看向老婆子,进也不是,走也不是。
蔡老太太故意咳嗽了几声,冲着船上喊:“他三弟啊,在家不?”
“叫你瞎嚷嚷,也不知道二嫂听到没。”张氏在李福贵腰上狠狠拧了一下。
李福贵理亏,疼也不敢叫出声,赶紧穿鞋往外走。
“二哥二嫂,你们咋来了?”
李福贵一眼就看出两人的变化,几日不见,二嫂银钗和银耳钉又回来了啊,两人也胖了许多。
倒是李福贵猫冬为了省粮食,黑瘦了不少。
“来看看你们。”
说话间,几人就上了船。
蔡老太太看到侄女李金花也在,就夸了几句:“金花这是出落的越来越水灵了。”
金花被夸的有些不好意,乖乖的打了招呼,倒是个好性子。
李老汉两口子将来意说了一遍,李福贵一家自然高兴,当哥哥的有好事能想着弟弟,谁不高兴。
说话间,张氏就叹了几回气了,最后还是开口了。
“他二哥二嫂啊,你们能跟大酒楼做买卖,见识肯定比我们强,你给出个主意呗,你也知道我们家的情况,这百年后没人摔盆可不行啊。”
古人讲究身后事,没儿子摔盆,就是不孝,就是愧对列祖列宗。
李老汉也不知道咋办好啊,习惯性的看向蔡老太太。
蔡老太太心里一惊,这老三一家该不会把主意打到海牛身上了吧。
她不仅有三个儿子,还有三个孙子,可以说是兔窝子村子孙最旺的人家之一。
反观三房,一个儿子都没有。
如今家里有银子了,不愁给子孙盖房娶媳妇儿,他们肯定是不会把孩子过继出去的。
但转念一想,这三房也怪可怜的。
可怜归可怜,谁也不会牺牲自己去同情别人不是。
这么想着,蔡老太太就说:“这事,可不能强求,得看缘分,缘分到了,自然就进一家门了。
三弟妹放心,我给你留意着,但凡有合适的,肯定帮你们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