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152)
张氏眼神暗了暗,她也知道这事强求不来。
前些日子,二房出事那会子,两口子还同情二房,当时有一个心思,若二房不想要胎里不足的小孙子,他们就接回来养,万一就站住了呢。
现在看来,是没戏了。
李老汉两口子还有事,说了会话就走了。
石头被李老三派给李老汉两口子跑腿,这几日就只能住在李家了。
蔡老太太两人拎着一袋子鱼泡回了家,现在李家只有李梅儿一人会熬鱼胶,她就拿这六斤鱼泡鱼做示范,一边熬一边教其他人学习。
李老大看的认真,忍不住感叹道:“没想到,这又腥又难吃的鱼泡还能熬制胶水,城里有钱人用的鹿角胶和糯米胶简直贵的吓人,早知道鱼泡能熬胶,咱们家早用上了。”
蔡老太太说:“那还不是鱼宝儿聪明,哪像你们就知道吃,天天看鱼泡,也没看出朵花来。
你们看看鱼宝儿,看到贝壳就能想到用这个做油灯,看到鱼泡就能想到用鱼泡熬制胶水。”
李梅儿并没有将所有鱼泡都熬成胶,而是让每个人都跟着学做了一遍。
李家暂时没让石头跟着学习,石头也是个老实的孩子,怕李家人误会,就真待在船舱里不出来。
蔡家这边也通知了几个要好的人家,这么好的事,自然不会有人往外推。
刚到半下晌,周大发就送来了一篮子贝壳,李老三叫人检查了一下,是按照之前说好的成色捡的。
就给称了,一共是五十五斤,还拿了两斤鱼泡过来。
一文钱三斤贝壳,五十五斤给算十八文,剩下的一斤跟之后的一起算。
鱼泡三斤两文,不够三斤,赵氏就做主之前的一斤贝壳不算钱了,两算在一起,给两文钱。
拿到钱后,周大发高兴的离开了。
周大发这几天心情不错,他儿子二蛋跟着闹闹他们去赶海,赚了不少钱。
他听说蔡家来了个很聪明的小女娃,琢磨出什么打窝的点子,每次都能住抓到大货,二蛋昨天拿回家整整一两银子呢。
一两银子啊,周大发美滋滋的想着,等开春了给家里的房子修一修,再加盖一间东厢房,留着二蛋将来娶媳妇用。
李鱼儿跟小伙伴儿们事先说好了,不准向大人透露他们具体赚了多少钱,谁说了出去,谁就要被动离开小团体。
人都是有贪念的,他们都是半大孩子,自保能力差,难保一些家长不会眼红做出什么事来。
得了贝壳和鱼泡,李鱼儿就开始教蔡家人做鱼胶和油灯。
鱼胶好学,鱼胶要想长时间保持粘性工序上需要复蒸,就和红薯干一个道理,做红薯干简单,蒸熟了放太阳下晒就行,但红薯干要想做的好吃,就要多次复蒸,复蒸是红薯干柔软有劲道的关键工序。
知道其中的窍门是复蒸后,蔡家人很快就学会了做鱼胶。
第113章 李鱼儿改良油灯
鱼胶和贝壳都有了,李鱼儿就开始教其他人做贝壳油灯。因为油灯的制作很简单,不像鱼胶那样有复蒸这样的保密技术,因此李鱼儿让李老三的四个兄弟也跟着学做。
他们高兴坏了,不管怎么说,也算是门手艺,以后若是贝壳油灯普及了,李家不再保密了,他们也能跟着卖。
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潮汐规律,往后退潮的时间会越来越晚,而且越来越小。
又因为他们老是在一个水坑里捕捞,今天上的货不多,李鱼儿没跟着他们进镇子,还是直接送去弄潮楼,一共得了二百八十文。
冬天赶海这活做不长,不说年关过了,鱼就要落价,就说福水村的人,也早晚能发现端倪,到时候赶海的人多了,海货就没那么值钱了。
他们现在还能靠打窝收获多,加上抢占了独一份资源,能赚一笔是一笔。
李鱼儿知道,创新是手工艺品经久不衰的灵魂。
她背着手在各个屋里来回溜达,时不时指点他们做油灯技巧,或者给他们一些搭配贝壳的意见,有几分先生的架势。
就连郭清然也偷偷在房间里帮着做贝壳油灯,郭清然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搭配出来的贝壳油灯真的非常好看,不同于李鱼儿糅合了现代化的元素,她的搭配有一种属于这个朝代的独特的美,古典而高雅,一定非常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李鱼儿想在油灯上画图案,但贝壳不够坚硬,用刻刀雕刻容易损坏表面,而且雕刻工艺对匠人技术要求太高,根本不能大规模生产。
如果用国画的颜料画,就算在不被水弄湿的前提下,也很快会褪色,意义不大。
这时候,她突然看到墙上不知道何时挂了一幅山水画,画工精湛,画上高山逶迤,绿水茫茫,配诗更是龙飞凤舞,大气磅礴,站在画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
画的落款是景行,原来是表哥画的啊,见画如见人,看来表哥是个胸有丘壑的有志少年啊。
李鱼儿莞尔一笑,瞬间有了一个主意。
她敲响了东里屋的房门,得到允许后走了进去。
蔡俊毅正在看书,自从那日和郭清然密谈后,蔡俊毅的心境就陡然开朗了很多,不再死气沉沉的,也开始重新拿起书本,用功读书了。
李鱼儿起夜的时候,有时还会看见他的房间亮着灯,早上李鱼儿起来的时候,蔡俊毅更是早就起床晨读了。
原来古代读书也很辛苦啊,李鱼儿想起了高考的岁月,累的头发都快白了几根,她再也不想经历一遍了。
“表哥,你有画画的墨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