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26)
李鱼儿让大家把粮食和食物都留给赵家人,赵家估计要在岛上躲一段时间。
赵长庚当即就要付钱,李鱼儿也没拒绝,斗米恩升米仇,适当的善举和社交距离是彼此最好的交往。
第二天一早,李家人就带着细软等物穿越海峡冰道,踏着已经不再安全的冰层来到了陆地上。
李二郎和李老三暂时留下来,去了村长家。
有之前救助鑫鑫的恩情,村长见到他们,格外的热情。
村长媳妇儿拉着两人瞧了好一会,说:“看来不是我老眼昏花,你俩真长高长壮实了,还白了不少。”
这一冬天好吃好喝养着,如今的李家人跟缩衣节食的岛民完全不同了。
其他人是越来越瘦,越来越黑,而他们是越来越胖,越来越白。
李老三有些拘谨,只呵呵笑了两声,倒是李二郎逢迎的技巧进步神速。
“九叔婆,您老也发现我们胖了是吧?我们都是跟着公子吃好的喝好的养出来的。”
“什么公子?”村长媳妇儿好奇的说。
这时,鑫鑫跑了出来,手里拿着几个碗。
“叔叔,哥哥,我娘让我给你们送碗。”
李老三顺势接过碗,放到桌子上,又从兜里掏出几块糖给鑫鑫。
“鑫鑫真懂事,还记得叔叔呢。”
“叔叔是好人,帮鑫鑫打坏人,还陪鑫鑫玩,给鑫鑫好吃的,鑫鑫喜欢叔叔和哥哥。”
“嗯,鑫鑫真乖,乖孩子大家都喜欢。”
李娟提着水壶,笑着走了出来,如今她穿戴整洁,精神也好了很多。
“鑫鑫忘了谁,也不能忘了救命恩人。”
李娟给他们冲了红糖水,这糖还是李老汉过年送的年礼。
李二郎将话题引回此行的目的,“公子就是我们的一个朋友,虽没见面,但也有交到过。九叔公,您之前也知道我们家跟人接一些活,上次收贝壳和鱼泡就是,这不是眼下又有活了。
这活啊是体力活,就是公子要在渔歌码头东海岸建码头,正招小工,一天给二十个铜板,管一顿午饭。”
“有这好事?”村长的反应跟李老大之前一样。
李二郎笑着说:“肯定是好事啊,不然我们家也不会先想到咱们村,公子说了,人数不限,但要老实本分,踏实干活的人。”
“那行啊,咱们村里的爷们最实诚了,他们猫了一冬天了,闲的都快成鱼干了,这么高的工钱,还想啥,我这就挨家挨户跟他们说去,保准他们乐的晚上都睡不着觉。”
“九叔公,您等等。”李二郎喊道。
村长媳妇儿也拉住要穿鞋的村长,嗔怪道:“老头子,你着啥急,等二郎把话说完。”
李二郎接着说:“就是这海峡的冰道我们昨天看了,恐怕过不了几天就要支撑不住了。
咱们的船得提前下海,前滩现在还封海,可能需要凿冰了,得费点劲。”
李鱼儿也想到这点,这个时代没有破冰船,冬天船要下海非常的费劲。
村长想到其中的困难,说:“凿冰可是个费劲的活,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再说了,咱们把船划去码头,官府也不能让咱们停啊。”
这么好的活,却因为出不去海要黄,就好比眼前吊着肉,你就是吃不到,村长心里难受啊。
李鱼儿说:“咱们先试着凿冰吧,码头那边我大哥他们已经跟公子禀明情况了,可以停船。”
她买码头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停船地。
李鱼儿想了想说:“这样吧,九叔公你先确定上工的人,等今日退潮的时候大伙儿一起去凿冰,涨潮了再下水,然后立刻划船到渔歌码头,我派人跟着你们,安排工作。”
村长听了李鱼儿的点子,一拍脑门说:“看我,真是老糊涂了,我怎么就没想到退潮的时候凿冰,塌了下边也没水,涨潮的时候走船,不用人费劲拖船。”
李鱼儿笑着说:“姜还是老的辣,您哪里就老糊涂了,您是一时情急而已,将来村民干活监工的活还得您老,到时候,我们跟公子说您只管当监工就成,工钱比他们高。
您那,只管把村民管好,就是大功一件。”
商定后,李鱼儿又简单提起赵家的事,村口顺口应承下来。
第174章 定做滑轮
李家拖家带口的扛着行李来了蔡家,惊得蔡老太太合不拢嘴。
“你们咋来了?这是咋了?”
蔡老太太心急如焚,以为李家出事了,这是要跑路。
李大郎放下担子,说:“阿娘,家里没事,就是海峡的冰层要支撑不住了,咱们提前搬出来,二郎他们好继续摆摊,咱们也好帮着盖房子。”
李老二从李老三的手推车上下来,拄着拐杖,身上还扛着一捆棉被。
“爹娘,我们就带了一些应急的生活用品,粮食,粮食都没带。”
“粮食没带?”李老汉一听急了,“你们这一走要好几个月,粮食扔家里不得坏了,你们这些败家子,日子才好过几天,就敢糟蹋粮食?”
李鱼儿拉着李老汉的衣袖说:“阿爷,先别说这些了,不给大伙介绍一下?咱可是来投靠舅爷的。”
“哎对对对。”李老汉夫妇赶紧将几人领进堂屋。
蔡老爷子站起来迎接,蔡老太太给他按了回去。
“你腿脚不方便,用得着迎接他们,都是小辈,合该来拜见你。”
在蔡老太太爽利的唇舌下,众人很快就彼此认识了。
李老汉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小舅子,对不住了啊,这些孩子来之前也没跟我们商量一下,你们随便给他们安排一下,有个地儿躺着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