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72)

作者: 喵吉 阅读记录

李鱼儿羡慕的看着西码头,此时,正有一艘大帆船靠岸。

因为李鱼儿建的私人码头在东边,为了区分,现在鑫浦镇的人都管李鱼儿的码头叫东码头,管公用的码头叫西码头。

东码头小,西码头大。

跟大帆船比起来,普通的乌篷船就是大象面前的猫咪。

“要是咱们也有这样一艘帆船就好了。”李鱼儿羡慕的说。

李二郎听了这话,随口说到:“你可别想了,这船没有几千两银子下不来,而且你得有船票,不然有银子都买不到。”

虽然沧渊王朝不实行海禁,但对沿海地区的管控却一点没有松懈。

买卖船只,停靠码头都得登记,这不,几日前,文书吏给李家送了一本《沧渊律》,其中就有一篇叫《海控律例》,专门讲述朝廷对沿海地区的管理政策。

根据这篇律例,李鱼儿必须严格登记东码头进出的船只,按期上报朝廷,若是违反律例,就会受到惩罚。

李鱼儿并没有放弃买帆船,现在买不起,不代表以后买不起。

她问:“什么条件能拿到船票?”

李二郎摇头,“这个具体我也不知道。”

李老三倒是了解一些,说:“我倒是听过一些有船票的人家,基本都是四海商会的会员,具体条件就不知道了。”

第214章 郭清然归家

开海后,兔窝子村的村民,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海捕鱼。

在码头给李家干了一段时间的工,家家户户都攒了一些钱。

开海了,海货立刻就多了起来,根本卖不上价,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个十几二十文,不好的时候就几文钱。

李鱼儿想了一下其中原因,还是交通不发达,其实前世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海货也一样不值钱。

就是她小的时候,像海胆、海肠这样的东西,根本没人吃。

小花盖在海边收货就三块五一斤,辣螺更是五毛一斤,偏腚螺(马蹄螺)才两三块一斤,而且收的人也不多。

等交通发达后,冷藏技术,熟食品加工技术,真空保鲜技术等进步后看,海货能卖到全国各地,价格一下子就起飞了。

李鱼儿打算等码头商铺建好前,研究一下海货的保鲜技术,再看看能不能在交通运输方面做一些努力。

出海不赚钱,村民们都选择继续给李家做工,至少中午那顿硬菜就能抵得上半天出海收入。

李鱼儿和李梅儿正在给郭清然打扮,李鱼儿用炭笔给郭清然画了一个浓直眉,李梅儿用丝巾遮住郭清然的脖子,让人无法通过喉结辨别男女。

此时的郭清然,在姐姐的捣鼓下已经变成了一个相貌平平的少年。

虽说吴县令父子已经失踪很久了,但上头的审判结果一日没下来,事情就没有彻底解决。

郭清然看着铜镜里的自己,不知道怎么的,突然眼眶就红了。

李梅儿赶紧递了手帕给她,“清然姐,你可千万别哭啊,哭花了脸,再重新化妆,就耽误跟郭夫子约定的时间了。”

郭清然躲在福水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

今天,她们打算乔装打扮一番后,送郭清然回家见父母。

一别数月,经历了那场迫害,郭清然这些日子,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情绪。

幸亏有李家和蔡家帮忙,不然她很难想象自己会经历什么。

曾经无数个夜晚,她在噩梦中挣扎,不是梦到自己被玷污了,就是梦到父母受她牵连,被吴家害了。

李鱼儿递给郭清然一把草木灰,说:“清然姐,委屈你了,往手上涂一些呗,不然太白了,根本不像是长期干活的男人。”

一切准备妥当后,李大郎驾着牛车,拉着几人和几捆柴火来到了郭夫子家。

看着朝思暮想,一切如旧的家,郭清然强忍着心里翻涌的情绪。

墙头上的新冒出来的野草,还是往年的模样,只是木门陈旧了许多,往年红色的对联也换上了白色的灯笼。

为了掩人耳目,郭家给郭清然办了一场简单的丧礼,砌了衣冠冢。

李大郎上前敲门,早已等候多时的郭夫子夫妇立刻开了门。

门打开的那一瞬间,郭清然就看到了两鬓花白的父亲。

离家前,父亲的头发还浓密乌黑,几个月不见,就生了不少白发。

李鱼儿赶紧拉住要跳车下去的郭清然,大声说:“郭老爷,我们给您送柴来了。”

镇上人家基本都是买柴火烧,定期有人上门送柴是常事,所以,路过的邻里看了一眼就走开了。

有人惋惜的摇头,心里同情起郭家,短短几个月,郭夫子辞了工,郭小姐也不知所踪,这么好的人家,怎么就净摊上一些糟心事呢,真是好人没好报。

淮夫人一眼就认出了女扮男装的女儿,她目光贪念的看着女儿,失而复得的喜悦也会让她有些患得患失。

见郭夫子愣神,淮夫人拽了他衣袖一下。

“相公,人家来送柴了,赶紧将人让进来啊,这次买的比较多,你我两人可拿不动,还要劳烦他们送进门。”

李大郎憨厚的说:“应该的,应该的。”

郭夫子赶紧打开大门,让牛车驶了进去。

淮夫人在门口左右看了看,见无人注意,赶紧将大门关上。

几人来到后院堂屋。

郭清然直接扑进淮夫人怀里,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郭夫子感激的看向几人,真诚的说:“谢谢你们的大恩大德。”

无数个煎熬的日子,虽然偶尔李家会带来郭清然的亲笔信,但没有见到本人,他们心里一直不能彻底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