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75)

作者: 喵吉 阅读记录

李大郎刀工练的越来越好了,很快海麻线就剁碎了,李鱼儿指导他放入适当的调料,静置十五分钟入味。

“包子包的稍微大一点,扁一点,咱们蒸一些,在铁锅边再烀一些,烀出来的包子带一层香喷喷的糊疙,更好吃,就是有点费牙。”

“我就喜欢吃有糊疙的,我牙口好。”李二郎一边揉面一边说。

李梅儿在一旁清洗红毛菜,“鱼宝儿,海菜冻是什么?”

“你们吃过猪皮冻吗?”李鱼儿问。

几人摇头。

看来这个朝代还没有各种冻,又是一个商机。

“海菜冻一种非常清爽的凉拌菜,q弹爽滑。”

“那挺好,咱们夏天又可以多一道硬菜了,卤海鲜适合冬天吃,热乎乎的。”

李鱼儿说:“卤海鲜也可以放凉了吃,还可以拌面吃,吃法很多,大家积极开展思维,多想就能想出更多点子。”

李鱼儿抓了一把红毛菜,见里边没有沙子杂质了,红毛菜清洗干净了。

“这熬冻很简单,就是将海菜放锅里熬就行了,可以加入一勺醋,去腥提鲜。”

灶底添上柴火,中小火焖着红毛菜就行,他们放了面板,开始包包子。

只有李梅儿会包包子,李家过去穷,吃包子饺子的时候屈指可数,自然不会让新手去浪费粮食,蔡老太太只教了心灵手巧的李梅儿。

李鱼儿前世会包,假装简单的看了几遍,就学会了。

李二郎还是最没有厨艺天份的,但看了郭清然包的包子后,他又重新找回自信了。

最后,郭清然勉强学会了擀皮,就帮着几人打下手。

擀皮她也没有李大郎擀的好,李大郎擀出来的皮又圆,薄厚又均匀,她擀出来的皮总是奇形怪状,不是这厚了,就是那破了个洞。

不过都是给自家人吃的,大伙儿也不在意。

李老三回来了,加入了包子团队,李大郎和李老三包的不错,李老三学的快,却没什么耐心,而李大郎学的认真,非常有耐心,还爱琢磨,捏出来的花边很好看。

一个个大肚扁圆的包子在蒸帘上一圈圈码开,黄呼呼的,看着就很有食欲。

“好了,够一锅了,咱们先试试,好吃再继续包,大伙儿待会吃给点意见,咸了还是淡了,哪有不足尽管说。”

小厨房只有一个锅,时间差不多了,他们决定先把红毛菜捞出来。

打开锅那一瞬,一阵热气蒸腾过后,露出来熬的烂乎乎的红毛菜。

红毛菜熬熟以后,颜色就没那么鲜艳了,有些偏亚麻深灰,看着黏糊糊的。

李鱼儿拿起笊篱开始捞菜,“一般只要红毛菜熬出的汤汁,不要菜,但我觉得可以将菜熬两遍,这样熬出来的冻多,红毛菜熬的越烂越好,里边留一些菜也好吃。”

李大郎主动将菜捞出来,放着,等包子蒸好了熬第二锅。

李鱼儿将剩下的海菜汤倒进一个盆里边,放到窗外静置放凉。

李二郎主动刷了锅,在锅底倒入适量清水,放上蒸屉,李梅儿拿出桲椤叶,摆在蒸屉上,再摆上包子,盖上锅盖,开始蒸包子。

用来蒸包子的树叶在东北沿海地区叫桲椤叶,这种树叶有手掌大,蒸熟了晒干后,能储存很长时间,用来蒸包子蒸馒头最适合了,没有异味,还不粘锅,一次性使用,比用抹布省钱还卫生。

第217章 海菜冻

夏末秋初的时候,会过日子的妇人就搭伙去附近山里采摘桲椤叶,摘回来洗干净,放到蒸笼里蒸熟,阴干后保存,留着冬天用。

桲椤叶本身也能吃,夏初最嫩的时候,也有人采回家做桲椤饼,有一种天然的植物香,很特别,很好吃。

过了一刻钟,包子的香味就飘出来了。

李二郎一边揉面,一边吸着鼻子,“真香,还有多久能好?”

李梅儿捏着包子皮说:“快了,两刻钟左右。”

李大郎说:“肉滋啦和海菜得稍微蒸久一点。”

终于,在李二郎问了三遍后,锅盖被掀了起来。

更加浓郁的鲜香夹杂着杂粮的香味,随着热气蒸腾的满屋子都是。

在上房的蔡老太太和赵氏都被吸引了过来。

“你们这又是折腾出啥好吃的啦?”

李大郎用锅铲铲出一个包子,用筷子在中间一夹,包子就断成两截。

断面处,鲜浓的汤汁流了出来,带着肉滋啦的油光,还有海鲜的鲜味,勾的人眼睛都移不开。

大郎将第一个包子递给蔡老太太和赵氏,又递过去两双筷子。

接着,他们自己也一人盛了一个在碗里。

李鱼儿他们拿的锅贴包子,下边有一层焦香的糊疙,看的格外有食欲。

她用筷子给包子戳了几个眼,方便它快速变凉,李二郎则是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小口。

“烫烫烫。”李二郎嘟着嘴,哈气,却没把嘴里的包子吐出来。

海菜肉滋啦包子最下汤,一口咬下去,鲜的舌头都能吞了。

李梅儿聪明,将包子放到屋外窗台上,东北四月天,气温在五度左右,加上春天风多,一会儿的功夫,包子的温度就合适了。

李鱼儿端回来,大快朵颐起来。

“我试了,这法子好用,你们也先凉一些。”

李大郎拿小盆捡了一些包子,搁外边窗台上凉着。

吃了一个包子后,李大郎捡了几个放凉的包子,说:“你们先吃,我给舅爷送几个尝尝。”

蔡老太太欣慰的说:“大郎是个孝顺的,有长孙的担当。”

李大郎的性格忠厚老实,还很心细,虽然没有大本事,对这样的长孙,蔡老太太是非常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