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74)
李老三训斥道:“二郎,你干啥呢?毛手毛脚的。”
李二郎将水桶拿给两人看,“沙蜇,全是爪子,中午拌来吃呗。”
想到之前的凉拌海蜇,李老三嘴里不由自主的分泌出唾液。
“二郎,做的好。”
李鱼儿不理会一会儿哥俩好,一会斗鸡眼的两人,继续赶海。
春天,第一茬海菜是海麻线和红毛菜。
北方冷,前几天这些海菜还比较短,今个儿看着就能吃了。
李鱼儿上手开始采摘海麻线和红毛菜。
海麻线的学名叫绳草,有些沿海地区叫海嘎子,呈灰褐色,比较长,外形像细绳一样,口感鲜嫩偏软,适合包包子。
红毛菜也是线绳一样的细叶子,但是成团的,比较短,颜色鲜红,一团一团生长近海礁石区,非常好看,红毛菜口感偏脆,适合熬冻。
两种海菜都非常好吃,李鱼儿尤其喜欢海菜包子,上好的五花肉炼成肉滋啦,剁碎了,跟海菜一起包成包子,用豆面和白面的二茬面最好吃,农村的大铁锅,放上铁质蒸帘,用树叶做蒸垫,放上包子,等出锅的时候,能香飘二里地。
咬上一口,五花肉汁混合着海鲜独有的鲜味,简直好吃的不要不要的。
李鱼儿薅的更卖力气了,今天她就必须吃到海菜包子。
李二郎最喜欢盯着李鱼儿的一举一动,“鱼宝儿,你薅这些没用的海菜干吗?打算喂鸡吗?喂鸡别薅这种海菜,这种菜不好薅,费事。海边有的是紫菜,随便就能捞上一箩筐。”
李鱼儿头也不抬的回答:“自己吃,不喂鸡,喂鸡确实不用费力薅这种菜。”
这个时代,海菜遍地都是,前世动不动十几块一小包的海苔,在这,只有喂鸡的份。
村里人也吃海菜,但海菜不好吃,又腥又柴,根本没有陆地上的蔬菜好吃。
“鱼宝儿,这个不好吃,又腥又柴,不是冬天没东西吃,大家都不吃这个。”
李鱼儿说:“别废话,快帮我薅,回去给你做好吃的,你这是不相信我吗?”
“哪敢啊!”想起之前那些没人要的海货,只要经过李鱼儿的手,那么一烹饪,就能变成人人抢着买的美味,李二郎毫不犹豫的加入了薅海菜的行列。
李鱼儿叮嘱道:“尽量不要连根拔起,连根拔以后就长不出来了,根上还有泥沙,不好清洗。”
李二郎想了想,从水桶里拿出鱼刀,一手揪着海草的前端,一手用鱼刀沿着根部割,一撮不伤根不带泥的海麻线就被割下来了。
李鱼儿眼睛一亮,说:“这法子好。”
海菜满海滩都是,两人很快就弄了一水桶。
第216章 海麻线肉滋啦包子
中午,赵氏见李鱼儿他们弄回来一桶海菜,笑着说:“花花有口福了,吃了这些下蛋肯定勤快。”
花花是蔡家最会下蛋的老母鸡,也是最会孵蛋的老母鸡。
李二郎看着李鱼儿变得精彩的脸色,憋着笑。
李鱼儿无奈耸耸肩,看来这里的人真不把海菜当干粮啊,前世一斤养殖海菜都要五六块。
她解释道:“舅母,这不是给花花吃的,这是我打算拿来包包子的。”
还是说清楚吧,免得待会真进了鸡食盆。
赵氏一怔,随即说:“鱼宝儿这是又琢磨出好吃的了?花花没口福,舅母有口福了。”
吃过午饭,李梅儿就被拉到东厢小厨房,这次,李老大也跟来了。
“鱼宝儿,我想跟你学凉拌海蜇,还有爆炒海菊花,还有海菜包子,行吗?”李老大忐忑的问。
虽然他们是一家人,但是已经分家了,像这种做菜的秘方,还是要征求对方意见的。
李鱼儿说:“当然行了,以后咱们饭馆开门了,还要大堂哥当大厨,以后若是开了分店,就得买人了。
还有,到时候会定一个章程。”
这个朝代没有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一说,通常给自己家干活是没有工钱的。
李鱼儿不想改变其他店的经营模式,但她的店,要分。
就好比李大郎不仅有李记的股份,还给李记当大厨,所以,相比李老汉夫妇这样不做工的,理应单独开一份大厨的工钱。
“买人?”所有人都惊住了。
他们家是比以前好了太多,但买人这种事,他们从来没敢想过。
李鱼儿将海菜往水盆里放,“当然了,菜谱就是饭馆的关键,光靠大堂哥一个,开了分店肯定干不过来,不买人,被其他厨子学会了,跑到别的酒楼,咱们不就完了。”
李二郎第一个赞同李鱼儿,说:“鱼宝儿说的对,必须买人,咱们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方子,一步一步从摆摊开始干到饭馆,他们想捡便宜,门都没有。”
其他人觉得有道理,也就不再纠结这点。
李鱼儿买人不会像有些大户那样,把人当私有物品,尽情的剥削,她会一视同仁,同工同酬,知人知面不知心,谁也不敢保证雇来的厨子不会背叛东家,但有卖身契在,他们想要背主,就要承担沧渊王朝对背主奴才的严酷刑罚。
海菜清洗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反复的揉洗,因为海菜有不少沙子,清洗不干净吃起来会硌牙,很是影响进食体验。
这活就交给力气比较大的李二郎和李大郎,李老三去工地帮忙了。
他们将海麻线和红毛菜分来清洗,海麻线用来包包子,红毛菜用来熬冻。
三指厚的五花肉,切好了,下锅炸成油滋啦。
海菜吃油,用肉包的包子没有五花肉的香。
而且用纯白面包的海菜包子,也没有加入豆面的包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