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298)
就看看村民平时取名的水平:招娣,大丫,海牛,狗蛋,山子,桂花……
李二郎提议道:“不如还叫李记海鲜,咱们摆摊大伙不都这么叫吗?”
蔡老太太赞同,“这名字好,镇子上不是有什么张记,柳记之类的,咱们叫李记正好。”
最后,大家都同意这个名字,简单直接,李鱼儿也认同,如今李家的海鲜已经打出名声来了,若是改名反而会丢了不少老客户。
李鱼儿说:“那行,那就定了吧,三天后开业。”
“三三天后开业?”李老二不可置信的说:“这么快能行吗?”
李二郎给他夹了一筷子五花肉,说:“爹,你就放心吧,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哪能现在才开始想一出是一出啊。”
范氏笑着说:“孩他爹,你就放心吧,孩子们如今都能独当一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就安心享福好了。”
似乎是感受到了娘亲的心情,她怀里的海牛突然笑了,口水顺势流了出来,不知道是为家里开店高兴还是纯粹馋五花肉了。
他现在还不能吃饭,馋的不行的时候,范氏会剁碎了没调料的肉给他熬粥。
蔡老太太问:“你们打算招工?招多少?”
李鱼儿说:“暂时没定,大厨暂时就是大郎哥和梅儿姐,掌柜是我大哥和三叔,账房是表舅和石头。”
李老汉好奇的问:“怎么都是两个人啊?”
李鱼儿解释道:“对了,忘了跟你们说一件事了,我们请了夫子来家里教书,一个月二两银子,读书的人自己负担束脩,教学的地方暂时定在二房。
等开学了,大家就得换班上工了,不然没法读书。”
“啥?!”李老汉又惊得差点又掉了筷子,“老头子我没听错吧,你们打算请夫子读书?”
李老三看亲爹那模样,有些觉得丢人,说:“爹,您老没听错,以后咱们家所有孩子都得读书,考不考科举另说,但必须得识字会算账,不然家里的银子都算不明白。”
“好啊!太好了!”李老汉欣慰的说:“读书好啊,读书明事理啊,读书人了不起。”
所有人都高兴,能读书可是大喜事。
蔡老太太关心的问:“拜师的东西准备好了吗?读书的东西准备好了吗?没准备好,让你爹赶着驴车领你们去镇子上买。”
李二郎摇头说:“阿奶,您不用操心了,一切我们都准备妥当了,就等明日去接夫子了。”
第237章 鱼卤面
翌日,李鱼儿他们换上了体面的衣服,拿上束脩和拜师礼,坐着驴车来到郭家。
郭夫子夫妇一大早就起来了,备好了茶点,等着他们上门。
郭夫子对着铜镜照了照,“娘子,你看为夫穿着可还得体?”
淮夫人给他端了一碗瘦肉粥,“得体,非常得体,夫君还是吃点东西吧,我看你现在比当年入官学那会儿还重视。”
郭夫子接过粥,说:“那是,咱们闺女可在福水村呢,日后大概率是要在那落户了,咱们施些恩惠,做出些好名声,都是给闺女日后积累福气。”
自从得知郭清然和蔡俊毅的事情后,他们是又高兴又舍不得。
他们膝下就这一个闺女,终究还是要嫁人了。
当初想着招赘,但计划不如变化快,蔡俊毅是读书人,入赘是不可能了。
淮夫人也舍不得,安慰道:“咱们以后就住在福水村吧,反正闺女去哪儿咱们就跟到哪儿。”
“那若日后蔡俊毅出息了,考上进士,外放做官了呢?”
“那咱们也跟着去外地教书。”
两人闲聊的功夫,院门被轻轻叩响。
李鱼儿他们到了,郭夫子将人请进堂屋。
事先已经说好了,拜师的过程进行的很顺利。
李鱼儿他们按照规矩,敬茶拜师。
郭夫子满意的点点头,“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读书人了,读书可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半途而废啊,业精于勤荒于嬉。”
“知道了,夫子。”
今日摆摊的时候,李老三去土地庙找了镇上的乞丐,给了他们一些铜板。
“兄弟们,记住怎么宣传了吗?”
他将事先编好的宣传话术,教给他们,还挨个检查他们复述了一遍。
乞丐们认真点头,“放心吧,别的不行,这传话我们最在行了。”
李老三拱拱手说:“行,那就交给你们了,办好了,不仅有剩下一半钱,还有馒头。”
等李老三走了,老乞丐老豆感慨的说:“当初大家都是山神庙里的街溜子,看看人家现在混的,跟公子哥一样,这才多久,都开上铺子当东家了。”
另一个小乞丐说:“三哥真有本事,要是我当初也加入他们就好了,家雀儿哥现在都穿细棉布衣服了,吃的白白壮壮的。”
“哎!这都是命啊,谁叫人家眼光好,跟对了人。”那人掂了掂手里的铜板,“李老三不错,有活还能想着咱们这些乞儿,五个铜板,够我五天填肚子了。”
一个铜板一个馒头,一个铜板两个黑面饼饼,就着热水,乞丐就能苟活一天。
若是想吃的好点,可以去菜市和鱼市,捡一些卖剩和不要的。
补足了觉的李鱼儿,正在厨房教李大郎几人做鱼卤面。
李二郎在旁边看着,抓耳挠腮的干着急。
他也想学,学会了鱼卤面就有借口接近赵叔他们了。
奈何他根本没有厨艺天份。
李梅儿尖叫着喊道:“李二郎,你给我住手!你这是和面还是做浆糊?你说你这一会都祸祸了多少面了,你个败家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