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娘娘是个万人迷(57)+番外

作者: 马达达 阅读记录

“哪里?”刘媒婆反问一句,她拿的是慈老爷赏的银钱,奉的是慈老爷的命,理论上自然该听从慈老爷的话。

丫鬟的脸色没有丝毫变化,只是手中抓得愈发的紧,“我在这府里待了十几年,岂有认错路、找错门的道理”。

她神色自若地劝道,“婆婆,您也得认清门路才是”。

刘媒婆心中一颤,恨不得打烂自己这张馋嘴,她立在原处,小心翼翼的问,“姑娘,那芝麻饼我不要了,成不?”

丫鬟捂嘴轻笑,“婆婆就是爱说笑”。

“快走吧”,她收了笑意,脸上无端的显出几分威严之色,“莫要叫夫人久等”。

刘媒婆无声叹气,垂头丧气的跟了上去。

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在内院一览无余,亭台楼阁、假山流水,甚至还有一个琉璃制成的花房。

明明是金秋时分,花房里却不见秋风萧瑟,各式各样的花朵开得正艳,花团锦簇的将一个躺椅拥在中间。

透过花与花之间的缝隙,能看到一个绰约多姿的身影。

刘媒婆定眼一看,虽不认得,但觉得十分眼熟。

媒婆都有一双利眼,更有着非一般的记性,十里八乡的适龄男女全都在心里的小本本上记着,却没有这人的模样。

刘媒婆努力在脑海里扒拉,翻过时间的缝隙,终于找到了那张脸——竟是慈小姐!

当年慈小姐招赘的时候,她有幸跟着娘亲见过一面。

二十几年过去了,慈小姐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青涩和稚气不见,只剩下通身的气派和满身的威严。

“慈小姐”,刘媒婆一不小心便将当年的称呼带了出来,“不,慈夫人,给您问安”。

慈夫人从躺椅上起身,身上的薄纱滑落,露出波澜起伏的胸怀,看得旁边的丫鬟目红耳赤。

“我还是更喜欢你唤我慈小姐”,她随手点了个绣凳,“请坐”。

“想必你心中也清楚我喊你来的缘由”,慈小姐端坐在太师椅上,腰背笔直如青松伫立,“我那赘婿怎么说?”

刘媒婆犹犹豫豫,实在不知该不该出卖自己的主顾,但在看到丫鬟送上的一锭胖乎乎的雪花银后,立刻将刚才的一切和盘托出。

反正媒婆本就属于三教九流,不讲信用是应有之理。

“就是这样”,刘媒婆一面说着,一面偷偷抬眼去瞧慈小姐脸上的神色,“日子定在了八月十八”。

她以为慈小姐会生气的,但屋内寂静一片,许久之后只听见上首传来一声叹息。

“原是个可怜人”。

慈小姐端起手边的茶碗,只是不曾沾唇,“多谢你告知我这些,这锭银子,就当给你家添丁的喜钱”。

端茶送客,这点规矩刘媒婆还是懂的,她一面点头哈腰的接过银子,一面往后退去。

那个丫鬟已在门口等着了,手中提着三个油纸包,一面将人往外引,一面交代道,“除开芝麻饼,一包是黄芪,一包是红糖,您家啊,都能用得着”。

黄芪补气,与体虚的大儿媳正好对症,红糖补血,正适合生产后的小儿媳。

刘媒婆讷讷接过纸包,悄悄的回头看过一眼,只见花瓣重重叠叠之中,慈小姐又躺在椅上,手里拿着书册。

这些有钱人真是奇特,明明不出门,却好像什么都知道。

刘媒婆摇了摇头,甩开那些若有似无附在身上的寒意,一路家去了。

————————

八月十八,

海宁县满城桂花飘香,细碎如米粒的花瓣成簇成簇的坠在枝头,引无数稚童折枝插瓶。

唐家前后也有桂树,挂满了红绸。

大红的红绸喜庆极了,在阳光下猩红刺眼,让人不敢直视。

唐家的东厢房里挤满了唐家的亲戚,个个在在赞扬新娘子好看,却无一人脸上带着喜气。

唐娇娇双眼几欲喷火,直勾勾的落在唐阮身上,那凤冠霞帔是家中的三十个绣娘合力,没日没夜的绣制了十天十夜才制成的好东西。

看着不甚起眼,却连丝线都是金银所制,只要有一丝光,就会泛出涟漪,仿若秋日的湖光。

还有那一尺大小的大红色箱子,虽是最普通的樟木,但内里却有足足六千两银票,便是当年大姐出嫁的时候,压箱底的银钱不过才八千。

更气人的是,那银票下方还压着四件小东街的铺面、城外的百亩良田。

这些可都是能生钱的好东西,便是她的嫁妆,爹也不可能这么大方,而如今,却全都赏给了眼前这个破落户。

唐娇娇越想越气,刚上前一步,却扯动了脖间的伤口,刚愈合不久的伤疤又挣出了点点红色。

唐阮瞥过一眼,对着镜子整理头上的金簪,“既是伤还没好,就别过来添晦气”。

唐娇娇气得手脚直抖,“你、你”

“你什么你”,唐阮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说出的话却比刀子还狠,“若是有癔症就早日去隔壁,来这里做甚”。

唐娇娇气得几乎厥过去,想要抓花那张脸,想要撕烂那张嘴,可脖子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捆住了她的手脚。

“拽什么拽,不过嫁给一个老头罢了”,她冷笑一声,“今日披红挂绿的,可别过两年穿麻衣回来了”。

披麻戴孝,这是在咒人死。

素来一团和气的大伯母紧紧的抓着女儿的手臂,指甲深深的陷进肉中,她强笑道,“娇娇被我惯坏了,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啊”。

自家掏那么多的银钱,那都是摆在赌桌上的筹码,若是庄家被咒死了,筹码自然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