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娘娘是个万人迷(58)+番外
她一面说着,一面将唐娇娇往外拽,娘俩很快消失在东厢房,却不曾走远,一直远远的盯着,不像是贺喜,倒像是在监视。
唐母嫌恶的看了一眼,直接阖上窗户,“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
他们逼得女儿出嫁,如今还敢上门,真是没脸没皮。
新娘子的母亲脸色难看至极,里里外外没有一丝喜气,况且这婚事内里的缘由大家也算了解,当即三三两两的离去了,只剩下母女二人。
“阿阮”,唐母未语泪先流,“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有唐父假死在前,女儿又以性命相胁,她虽不愿阿阮嫁到慈家,但更想让女儿活着,只得答应下来。
可如今,一想到女儿要去那暗无天日的后宅之中,便忍不住悲从心来。
唐阮看着镜中的母亲,“娘,我不后悔”。
被贵人拒绝的时候,她不后悔,背上陈家大少爷赏赐的时候,她也不后悔,上山不悔、生病不悔。
但看见血肉模糊几欲断气的三七哥哥时,她后悔了。
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丧命她尚且接受不了,如何能眼睁睁的看着爹娘和哥哥命丧黄泉,天人两隔。
她不怕死,她有退路,说不定死了还能回到现代社会,回到那个人和人平等的时代。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命运如同旁人手中的丝线,不顾她的意愿,肆意揉捏,随意拉扯。
屋外鞭炮声齐鸣,红色的碎屑炸满天空,又如同雨水一般落在穿在大红喜袍的人身上。
慈会长花白的头发点缀着红色的碎屑,耳边簪着一支大红的鲜花,脸上的笑容矜持中带着些许得意。
洞房花烛夜,本就是人生四大喜。
在屋外的吵杂嬉闹声中,唐阮起身抱住母亲,“我很幸运”。
像以前无数次做过的那样,她眷恋地将脸庞贴在唐母的肩膀上,“遇到你们这么好的爹娘,这么疼爱我的哥哥,我已经太过幸运”。
“在这十八年里的每一天,我过得都很幸福,很开心”,她笑吟吟地擦去唐母脸上的泪珠,“别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儿走了”。
第43章 “喜轿——起!……
“喜轿——起!”
媒婆的声音又尖又利,惊起成群的鸟儿飞向天空,鞭炮声随后响起,跟在大红色轿子的后头。
头发花白的新郎官簪着鲜花,一路迎接着众人的恭贺。
小厮们抬着成框的铜钱,每走一个路口便撒出一捧,无数铜钱叮叮当当的落在地上,像是铜钱雨一般,聚集了全城百姓的心神。
便是那家里不缺钱的主儿,也忍不住跟上去凑个热闹,随意捡上几枚,今晚的猪头肉便有了着落。
有些年纪大跟不上趟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看着热闹,有老者感叹道,“没想到当年穷到当裤子的陈家老小,还有今日这般风光”。
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户,脓包似的家没一日的好光景,一大家子七八口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剩下的那些全都躲在烂草堆里。
“谁说不是呢”,旁边的老汉连连点头,“真是人各有命呐”。
那陈家祖坟突然就冒了青烟,从烂泥堆里长出个瓷娃娃,天生就有一副唇红齿白,斯文秀气的好样貌。
凭着一张好脸,进了慈家当差,更好命的成了慈家的赘婿,如今更挣下了这么大的一份家业。
“这算什么好命”,有人不屑的嗤笑,“如今除了咱们几个老家伙,谁还知道他本家姓什么”。
“哼,到了地底下,祖宗都不承认的玩意儿”。
时人注重姓氏,百姓注重传承,这陈家小子再有钱,在老一辈儿眼里,那也是个丢了姓,靠女人才能活命的可怜虫。
想到这里众老汉都挺直了胸膛,虽然自个儿家里穷,但好歹有传承自个儿姓氏的娃崽儿、孙儿,那陈小子自然是拍马也追不上的。
正巧一捧铜钱从天而降,金黄色的铜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众老汉再也顾不得吹嘘自己的壮举,连忙追赶那些散落的铜板,腿脚不好的,便拄着拐棍,眼神不好的,就趴在地上摸索。
有两个人看中了同一个铜板,谁也不肯让谁,如同斗鸡般气得脸红脖子粗。
十里迎亲,如此争斗不知凡几。
一无所知的花轿从城东奔向城西,又绕去城北,最后往城南走去,那里是海宁城中最富贵的人家所在。
唐阮掀开轿帘,见外头的桂花香愈发浓郁,便挥了挥手。
一旁的刘媒婆立刻凑了上去,“好姑娘,有什么吩咐?”
“我最爱吃桂花糕”,唐阮细细与媒婆交代,“路过南门詹记的时候叫老爷给我买一份,记住,要双份桂花蜜”。
“这”刘媒婆有些为难,哪有新娘子这么多事的,许多女子为了在相公面前留下好印象,莫说是吃的,便是水也不敢喝一口。
“你若不去,我便亲自去说,”唐阮扯下头上的大红盖头,作势下轿。
盖头被拽下来可不吉利,刘媒婆立刻便急了,“好好好,姑娘莫急,老身这便去”。
媒婆脚程很快,不多时,前方骑着高头大马的清瘦身影便停了下来。
慈会长扭头看了一眼,只见半掀的轿帘后露出一张俏若三春的桃花面,那双眼似喜含羞,正殷切的望着。
他心中一荡,无数柔情涌上心头,家中的河东狮每日都是不屑又嫌弃的眼神,不是在看丈夫,而是一个奴才、下人,
甚至是路边的乞丐。
眼前这样以夫为天的姑娘才像是一个妻子,一个他凤冠霞帔、十里迎娶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