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少闲时(237)+番外

作者: 寒兮帝 阅读记录

让秦梨感觉比较惊喜的,其实是她发现了汉朝时期就已经拥有油菜存在的痕迹了。

这玩意儿为什么叫做油菜?

就是因为油菜的种子可以拿来榨油,按照她以前看到的广告,应该把油菜籽晒干之后拿去炒制,然后就可以将里面的油粉碎压榨,过滤出来。

具体流程?

她不懂。

虽然说她知道要用高压将种子里头的汁液榨出来,之后根据物理定律,油脂跟植物汁液之间,应该会形成隔层,而不会融合在一起。

不过也不一定,她又没有真正去做过。

正经人谁那么无聊去学榨油啊!

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种子其实还挺多的,除了核桃,芝麻,她不认识的豆子之类的。

还有很多她感觉熟悉,但又不怎么熟的植物。

其实秦梨的最为高兴的,就是这堆种子里面包含有一样特殊的存在,苜蓿。

苜蓿草这个名字对于它人而言,其实是有些陌生的,但对于秦梨而言却十分的熟悉。

为什么呢?

当年她专门研究过这种植物,苜蓿草属豆科多年生牧草,平时是用来养牛,养猪,养马用的。

对于她特意去了解的原因,就是因为苜蓿草的别名又叫三叶草,或者四叶草。

当初她也不知道是看了什么东西,反正就听说找到四片叶子的三叶草就能得到幸运,于是她就真的兴致勃勃去搜寻这玩意儿的消息。

结果这才发现,其实这就只是一种很普遍的牧草而已,大部分确实是有三片叶子,只有少部分的会长出四片叶子。

而这苜蓿的名字,还是孙汇这位阳城巡察使告诉她的。

这是汉武帝专门引进的一种牧草,在和匈奴多年开战的日子里。

大汉专门研究了对方的战力主要来源于战马,可是大汉又拿不到匈奴的战马,大家严防死守,再蠢的匈奴人也知道大汉那边心眼子比草原里头的兔子洞都多。

战马就是匈奴人的命,于是更不可能将手里的战马交给大汉。

但是,那又怎么样。

又不是只有匈奴有战马,别的国家也有战马,大汉有足够的钱去买那些西域马匹。

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大宛国见到一种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且能日行千里的良马,身上更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故称“汗血宝马”。

刘彻听闻此马顿时大手一挥,买,买,买!

此物乃天赐之物,世间罕有,所以必须成为老子的!

但是等刘彻派人带着大堆宝物买马时,大宛国却出尔反尔,不但不给马,还半路去劫杀汉使夺取了财货。

这就不得了了,匈奴敢动手也就算了,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还敢杀我大汉使臣?

想来打我脸?

就凭你?

大汉从上到下,一众武将包括皇帝顿时怒不可遏。

匈奴那群成天散在草原找不到人的浪荡子也就算了,你一个有城池,有固定居住地的玩意,也敢学匈奴?

随后大汉迅速出兵开战,用实力回应了大宛国。

你不配!

大汉两次出征,第一次因为路途遥远,开战人数不足,于是并未成功。

而后等到形势稍缓,刘彻便开启了第二次征战。

最终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军入献,见天子,因以为质焉。

于是大汉就这样有汗血宝马了。

第242章 苜蓿轮种法

其实对于战马的饲养而言,西域那边并没有大汉这边做的要好。

这边的战马日常食用的除了青草,大豆,粮食时不时还会打上几个鸡蛋,给马匹补充营养。

然而匈奴那边就没有这个优势了,他们连人吃的东西都少,更不要说给马吃了。

于是匈奴那边的马,一年四季,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较为消瘦的,熬过了冬天,那就更瘦了。

那时候他们的马匹要在春天夏天的时候补充草料,把身上的脂肪全都充盈,然后才能成为健壮的可以称之为战马的存在,而后才同大汉开战。

而大汉的战马就不一样了,那这些战马一年四季都有人精心饲养,吃的东西大部分比人都好。

这就表示大汉的战马,一年四季都拥有充沛的战力。

但这也就表示大汉一年四季,都要耗费大量的令人心生恐惧的银钱,去饲养战马。

而且为了以防匈奴突袭,这钱还是不得不花的,每年军部都要因为战马的费用头疼。

而且除了匈奴,周边还有许多小国,一直不怎么听话的南越,这些都要警惕。

苜蓿草这种存在,正是大汉特意引进的,为的就是填补战马食物上面所耗费的银钱。

苜蓿草的特性是什么?

这种草生长速度极快,而且晒干之后重量轻便,对于战马而言口感又较好,比起秸秆这一类更容易咀嚼,不用人工的进行切削。

而且苜蓿即使晒干,或者做成青储饲料,其营养价值也能保存得较好,这些特点便让苜蓿成为了一种上好的牧草来源。

秦梨打算把秦家的荒地上面全都种上这一类草。

因为苜蓿还是豆科植物,豆科植物就代表这玩意跟黄豆一样可以在根须上面长出一个一个肉瘤状的根瘤。

这些根瘤可以补充地里面的营养物质,土质,提升其中的养分。

她还打算抽空,再写出一篇苜蓿养地与饲养牲畜获取秽物绿肥,然后来年土地互换种植蔬菜或者粮食的轮种文章。

这样等到土地被苜蓿养好之后,又重新撒上作物种子,将其从牧场转变为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