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谋士系统在三国(243)
比起一个已经长成,且在向着权力伸手的皇帝,一位刚出生的孩子岂非更好。
刘艾安慰他,还说他是万民之选,人心所向,可他分明是董卓之选,无人不知。
当年袁本初还在联合各方一起讨伐董卓,就以此为由,有过废立之心。
尽管当年被对方选择的刘虞如今早已死去,可当时得知了消息的刘协,心里的滋味实在是难以言喻。
看着刘艾担心的眼神,刘协微微扬起一抹笑容道:“也不知司空如今于宛城战况如何,待他凯旋,朕定要亲去相迎,方不负功臣良将。”
————————————————————
宛城。
此次的征讨比想象中来得顺利,有着先胜一场作为武力展示,又有天子在后成全大义名声,有能又有名的情况下,胜利来得近乎所当然。
可出乎郭嘉意料的是,只是一场并没有对于敌方产生毁灭性打击的胜利,随之而来的竟然是对方的投降。
当然了,人家说的不是投降曹操,而是投降天子。
张绣派来的使者是这样说的:“已故将军昔日于陛下处受小人排挤,愤而出走,死前悔恨不已,只道自己因己之情,任性妄为,不能为国尽忠,不能为君效力,何可称大丈夫。”
“如今张将军承叔父遗泽方有此势,盼望能够了却叔父遗恨,重归陛下身边,故而遣我来此,望司空知之。”
如果忽略事实真相,这番话听起来好像还挺感天动地的。
曹操等人虽然知道真相,却也不准备拆穿,人家给自己找好了台阶要对你投降,你非要拆穿跟人家兵戎相见,这到底图啥。
不过虽然没有拆穿,曹操却也没有直接代表天子打包票,他只道张氏两位将军忠君爱国之心当真感人,愿意带你们一起回许昌,在陛下面前替你陈情。
以全平阳侯(张济)之遗愿,成张将军之孝心。
这边曹操等人跟使者谈好了,对方回去后,张绣那边也很快就出来投降了。
郭嘉也见到了陆离特意强调过的贾文和,此人……确实值得强调。
见完对方回到营帐中,郭嘉上前对曹操道:“明公,我观其军中些许兵将并无投降之忐忑,恐有诈降之嫌,不得不防啊。”
第123章 不甘心
曹营内两人在说张绣等人的情况,张营内也有两人在说曹操等人。
张绣看着贾诩,脸上是有着不甘在的,又或者说,是有很明显的不甘与不忿在的。这份情绪倒不是针对于面前的人,而是针对投降这件事。
张绣:“文和先生,我们这般迅速降了,那曹孟德定然看轻,待到去了许昌,又该是如何光景!”
虽然投降的事情是他自己点了头的,但总免不了要不安,不是谁都有吕布那个“大心脏”的。
说话间,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手始终放在腰间佩剑的剑柄之上,似乎但凡贾诩说上句“那我们就不降了”,他分分钟就能拔剑冲出去。
贾诩倒是没有张绣那么多外露的情绪:“我亦知将军不甘,然而将军善兵,曹孟德却犹有胜之,且军中兵将心有所向,形式如此,何能强逆之。”
是的,这场投降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兵将心有所向。
这件事追溯一下源头,其实张济要负很大的责任。
事实上别说兵将,当初张济自己都后悔了,他当时选择反复,是以交换人质为名求心安而不得,觉得与其被董承这个外戚排挤,被朝中众臣揪着过去那点事情不放,倒不如跟李傕郭汜合作将陛下带回长安,让一切回归原来的样子。
哪怕当时没能带回陛下,可如果对方那里错乱繁杂,自己这边逃出旋涡,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对方那边随着曹操的到来,迅速恢复了秩序。
反观自己这边,陛下没得来不说,自己跟董承拼了半天,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最后一走了之,倒是让曹操捡了便宜。
有那么一瞬间,他对于曹操的厌恶甚至远远超过了对董承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是黄雀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是螳螂,我的天,这太恶心人了,至于蝉,抱歉,这种食物链最底层的存在没有发言权。
当初在许昌附近徘徊,也是想着看看有没有机会重新回到权力中心。
跟着天子的日子多好啊,官职是蹭蹭长的,封侯是分分钟有的,简直李广的梦想轻易实现。
就算回不去,至少对接一下,别以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头在外面晃啊。
可惜曹操显然并不准备在自己还没有彻底掌握一切的情况下,接纳这样一支军队的进入。
在攻打刘表中箭被抬回来后,临死前张济虽然明面上只说后事如何安排,但他心里一直都在念叨自己如何错过了一个亿。
事实上这种想法绝非只有张济一人拥有,当初他们名义上是天子的兵,名也有、利也有,面子也有,实际也有。
现在倒好,一群人窝在一个杀了他们将军的人施舍的城里面,还要面对别人“奉诏讨逆”。
抛开张济的死不谈,刘表虽然也姓刘,但能跟陛下相比吗,前途瞬间从个大汉缩水到一州,甚至一郡。
现在曹操再次率兵攻来,考虑到张济带兵的时候对方打败了他们一次,现在张绣带兵对方又打败了他们一次。有一说一,大家的对抗情绪都不强烈,反而想要通过投靠对方重新回到天子阵营的念头愈演愈烈。
毕竟向内打不过刘表,向外打不过曹操,继续下去还有什么可继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