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谋士系统在三国(242)

作者: 辣个糊涂 阅读记录

这话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刘备莫名有点不安。

将不安隐藏在感动的外表下,这份感动也好像突然就变了味道,这到底是这位刘侍中在对他示好,还是陛下有什么别的意思?

带着这种心思,听到对方说完了陛下的关怀与求贤如渴的相关话语后,对方以自己的身份跟他说:“陛下如今已加元服,亲政在即,正是渴慕贤才之时,我等为汉室宗亲,正当为国朝尽力,如此方得上对祖宗、陛下,下无愧于黎民苍生。”

这话也没有毛病,可以视作是他作为汉室宗亲,对于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的一种感叹。

但他在这里反复强调汉室宗亲的身份,再搭配上陆离前面说的陛下对他的印象,这是在任人唯亲,还是在织结党羽。

送走这位刘侍中,刘备不由思考起了陆离跟对方一前一后的来访,对着自己的两位兄弟叹了口气:“我等这次怕是被卷进曹司空与陛下之间的交锋中了。”

权臣与皇帝的交锋,底下人的拉拢站队,这在东汉算是保留节目了,

因为东汉皇帝寿命普遍偏低,导致不少小皇帝的出现,而在皇帝长大之前,那是太后有本事的就太后来,太后没本事的就让外戚来,而皇帝长大后为了夺回权利,自然免不了要争斗,宦官就这样开始做大做强。

虽然如今曹操算不得外戚,但这个流程是类似的。

只是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是,昔日的陆侍中,如今的尚书令,如今到底是哪一边的?

他之前前来,又到底是旧友重逢,还是另有所指呢。

刘备发现许昌的水有点深、有点浑,却也没有因此心生离意。

莫说此时,先帝时难道水不深、不浑吗,既有建功立业,济世安民之心,何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遇事则退。

刘艾见完刘备,当刘协对他问及刘备之时,刘艾自然也没说什么不好,只是也补充说明了一下:“在臣之前,尚书令先与见之,不知与其所言为何。”

尚书令,刘协在心中默念,抬眼便看到刘艾望着自己欲言又止。

刘协不由道:“卿与我患难相扶,有何事不可直言?”

这些年,董卓、王允、李傕等人都在刘协身边安排过侍中,刘艾当年还在董卓相国府内当过长史,可那么多人里面,对方一路跟到了现在,如今依旧是刘协身边备受信重的侍中。

刘协自认他们两人之间的情谊哪怕比不上当年的先帝与陆离,却也没有差到哪里去,何以今日便不敢言语了呢。

刘艾拱手:“恕臣斗胆,陛下如今是否操之过急,曹司空所作所为,在外人看来皆井然有序、无有僭越,不可谓不忠心耿耿,陛下此行不免让人误会,有雷霆之嫌。”

别到时候曹操本来没准备做什么,被你逼得硬是做了什么,这错处又该算谁的呢。

大汉虽然自武帝陛下起开始尊儒,却也没有到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现在很多士人抱着的还是一种君视臣如何,臣视君怎样的心态。

一个不对付、不开心,直接挂印而去的也不是没有。

我们大汉的臣子,那可有的是力气与手段,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帝弱臣强的时候。

不过在刘艾看来,曹操也真的是倒霉的没有赶上好时候,刘协如今已经经历过一(董卓)而再(王允),再(王允)而三(李傕郭汜),再加上他如今也是年岁渐长。

现在两人之间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君主日益增强的亲政需求,与权臣对权力把握严密之间的矛盾。

刘协冷了脸色,眼间又似乎有水色闪过:“卿也认为是朕错了?”

刘艾好像没有听到那个“也”字,他只言语:“我知陛下因几番流离心有计较,可有些事情若不能一击即中,岂非打草惊蛇。”

这种劝他不要着急的话,刘协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了,一次两次三次,他到底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忍到哪里才算是完呢?

诚然他还年轻,可考虑到皇考的寿数,考虑到几代先帝的不长寿,这个年轻也显得没有那么年轻了。

如果一个人只能活到三十,十五岂非已过半程。

他之前总是在等,等到有新的臣子出现干掉原本的逆臣,然后再成为新的逆臣。

现在,刘艾还要让他等。

他真的能够等到那所谓的机会吗,还是等到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人,让列祖列宗在地下都难以瞑目。

刘协的拳头松开又握紧,他不想要等,却又不得不承认刘艾说的话是有道的。

良久之后,刘艾只听到似有一声轻叹传来:“侍中都不觉得朕能够成功,朕自认无项羽之能,何敢学其傲慢。

我知卿一心为我,必不会一意孤行。”

刘艾不愿意去想对方口中的“侍中”说的到底是谁,他只是在刘协松口后立刻送上了安慰。

陛下你也不用悲观,当年武帝陛下被景帝提前加冠,不也得在太皇太后那里老实了几年,远了不提说近一点的,先帝继位之初,不也是被强压了好几年,可后面不还都翻盘了。

刘艾举例的都是刘协耳熟能详的真人真事,自然是有着相当强大的说服力的,可刘协却也难以避免的想到那些失败的例子,那些被废的例子,甚至是那些被杀死的例子。

前些日子他去伏贵人宫中,对方身体不适,还有宫人言语可能有孕,请来医工却只道是先前奔波劳累致使身体有疾。

刘协不会忘记,当自己听到对方可能有孕时,那将为人父的喜悦与难以抑制的心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