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新时代新型女作家,什么鲁迅棺材里惊坐起,夸宋知南是砸破铁屋的人。还夸宋知南是一缕清风,吹散了文坛的陈年灰尘。
有些读者就是墙头草,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之前,赵远等人骂宋知南,他们也觉得骂得有道理;现在有人组团夸宋知南,他们也觉得夸得有道理。
这一骂一夸,一推一拉,跟读者的羁绊就深了。
喜欢宋知南的读者们翘首以盼,等着书籍出版;厌恶宋知南的人准备买一套,搜集证据好好骂她;不喜欢也不厌恶宋知南的读者心中也充满了好奇,也准备买一套看看她到底写了啥,为什么那么两极分化。
宋知南的名气越来越大,合作邀请也越来越多。
继七一电影制片厂后,西齐电影厂也找上门来要宋知南去改稿,宋知南趁机又接了一个活, 301宿舍的女生们两个活一起干。
王琳和于蓝虽然是打杂的,但两人乐此不疲。张小凤马招云魏秋月赵清波四人更是兢兢业业。
宋知南今年暑假不打算回家了,准备专心写稿。没两天,她收到了宋知夏和宋冬宝的来信。
宋知夏表示半年没见了,她很想她,大家也很想她。
宋冬宝的信里满是哀怨:“三姐,都一个学期了,你都不想我吗?你哪怕不想我,也得想想小虎和黑米啊。我们仨天天盼星星盼月亮,好容易盼到暑假,你却说你不回来了。我们好难过啊。”
宋知南想了一下,她对宋冬宝不怎么想念,但她有点想她的小虎和黑米。
那就回去吧,她懒得写信了,直接发了份电报,说预计7月16号回到家。
宋冬宝接到电报时还在上班,一看三姐要回来,激动得跳了起来,赶紧向管他的小领导请假。
小领导摇头叹息,这个宋冬宝啊,真是上班如拉纤,下班如射箭。罢了罢了,他不跟这种人计较。
宋知夏和宋冬宝挥汗如雨地在搞大扫除。
邻居们一听说宋大作家要回来了,二话不说就过来帮忙干活。
王大爷嫌宋家门口的地面不平整,还特意找了块好看的青石板铺在地上。
赵大妈跑去市场买了几盆月季花放在门口,院子里大扫除干净了,大杂院外面的路也扫一扫吧。
刘大爷从家里拿来几个灯笼挂上,别人看他们院里张灯结彩的,就有人问:“你们院里谁家办喜事啊?”
王大爷骄傲地说道:“喜事算什么,是个人都能办,是我们院里的大作家要回来了。”
“谁啊?”
“宋知南啊,你连她都不知道。”
“她啊,知道知道。”
宋大作家要回乡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厂区的人都知道了,紧接着,胡记者他们也知道了,必须得来采访啊,几家报纸也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
宋知南的母校——原来叫厂区联合中学,现在更名为青阳四中。
四中校长听说后,也开始琢磨起来了,首都有个四中,他们也叫四中,以后是不是可以对标一下?以前不敢想,现在学校出了个名人,可以想了。这一次务必得请宋知南来学校演讲。
气氛越来越热烈,街道办事处也加入进来:“咱们青阳市好不容易出了个名人,必须得好好保护,咱们去给大家伙做做思想工作,要让他们统一思想认识,不该说的别往外说,该说的使劲说。”
第140章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开始行动, 他们首先得跟一批跟宋知南有“特殊交情”的人去谈话。
第一个被谈话的人就是马五妮。
马五妮斜眼看着工作人员:“你们啥意思,为啥不找别人谈话, 就找我?难道我是那种没觉悟的人吗?”
“老马同志,如果有人采访你,问你宋知南的事,你怎么说?”
“我怎么说?我肯定实话实说。——我就说宋知南是个好同志,人大气有心胸,我跟她作对,但她一点都不计较。还帮我治好了病。”
工作人员诧异地问道:“什么?宋知南还会治病?”
马五妮想了想,虽然现在政策宽松了,但搞封建迷信这事吧,明目张胆地说出去还是有些不太好。
于是她立即改口:“她治好了我思想上的病。”
“哦哦,我说呢。”
马五妮之后是林光宗。
“林同志, 如果记者采访你, 你知道该怎么说了吧?”
林光宗不耐烦地说:“知道知道。”
这帮人离开后, 林光宗就开始发牢骚:“这些人也真是的,不就一个作家吗?这阵仗怎么搞得跟大领导下来视察似的?”
王小雪在旁边说道:“什么叫不就一个作家吗?说得好像你当过似的。咱们青阳这儿多少年也没出过一个作家呀。你真是没觉悟, 你要是再不长进, 我就跟你离婚,什么玩意儿,以前忍你那是没办法,我现在可以不忍你。”
林光宗无奈地放柔了语气:“行行,咱们别吵了好不好?都老夫老妻了,还去离婚,丢不丢人?”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下一个目标是王强家, 王强当初跟宋知南在食堂骂战的事影响也挺大的,到现在厂区的人都还记得。
工作人员问王强的父母:“你儿子跟宋知南起过冲突是吧?”
王强爸:“是我儿子年轻不懂事, 宋同志骂得好骂得对,不愧是作家,骂起人来入木三分。一般人没这个语言功力。”
工作人员走访了一圈,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下了。看来大家都挺懂事的。
宋知南人还没回来,省里的记者们倒先来了。这也得归功于洪环宇。是她劝这些记者先下手为强:“宋知南是咱们河东省的名作家,你们不去采访,难道等着隔壁省的记者们先去采访?新闻就讲究一个时效性,还用我这个外行提醒你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