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当红楼女儿进入其他名著世界(185)

作者: 纪芜菁 阅读记录

诸葛亮笑而不语。

一个月之后,他们启程回家。

宝钗特意换了女装,与诸葛亮一起拐道去看望了小邓艾的母亲,邓母听说他们就是儿子的先生与师母,抹着眼泪要杀了仅有的母鸡给二人吃。

宝钗极力阻止,临走前在桌案下放了两块马蹄金。

出了邓家,诸葛亮握住妻子的手,低声道:“你真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

宝钗心下明白,她接济邓家,并不是出于良善的同情心,而是因邓艾未来的成就。

也许,她给了夫君一种人设上的错觉了。

宝钗今日戴了一顶纱质细密的帷帽,诸葛亮看不清她的面容,见她久久不语,只当是不好意思,不再多言,骑马并肩而行。

手却久久未放开。

宝钗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同情心泛滥的人,她只是担心给了诸葛亮错觉,将她当做心怀天下的纯善女子。

以后,也许他会失望。

远处,一阵马蹄声疾响,仿佛有千军万马奔来,卷起漫天灰尘,待走至面前,却只有三人三骑。

诸葛亮干咳一声,示意宝钗细看,原来,他们竟然迎面撞上了刘关张三兄弟。

看方向,这三人正是从隆中而来。

想来,是一顾茅庐失败而回,却半途撞上正主。

今日,正好是第二个月。

第102章

这是宝钗第一次见到刘备。

史书上,他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但亲眼见时,并没有那般夸张。

眼前的刘备约莫四十上下,身量颇高,面如冠玉,三绺胡须随风飘然,耳垂确实比常人阔一些,却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双目炯炯有神,如利电直射人心。

他在两个魁梧兄弟簇拥之下,纵马疾驰而来,在路中央勒马扬蹄,意气风发,豪气纵横。

马未挺稳,他已翻身下鞍,身姿利落,毫无中年人的颓废气。

刘备大步奔至诸葛亮面前,一把拉住马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备往隆中拜访先生未果,原以为今日无缘,哪曾想天可怜见我刘备,竟有幸在此得遇大贤尔!”

他说话的语气真挚而热烈,即便冷眼观人已久的宝钗,也忍不住受他感染。

昭烈皇帝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在此遇到刘备,当真是个意外,诸葛亮下了马,向刘备行礼笑道:“山野之人,行踪随性,累将军枉临,不胜惭愧。”

他与刘备见礼毕,回身扶了宝钗下马,道:“夫人,快见过刘皇叔!”

宝钗带着帷帽,透过双层纱帘,微微一笑,盈盈向刘备施了一礼。

刘备立时还礼,他已是皇帝认证的皇叔,封左将军领豫州牧,南征北战多年的知名人物,且年长二十岁,却拱手弯腰,郑而重之地向诸葛夫妇行了大礼。

随后而来的关羽、张飞,见大哥这样敬重,也跟着拱手。

宝钗不愿被张飞认出,游目瞧见不远处正是月牙泉,泉旁绿草如茵,开着数簇菊花。

她走至诸葛亮身边,低声道:“夫君,我到水边歇一歇。”

诸葛亮笑道:“也好,我送您过去。”

他转身向刘备说明缘故。

刘备忙道:“备实不敢搅扰贤伉俪,只求先生片刻时间,听备一陈肺腑之言。尊夫人请自便,切勿以备为意。”

这番话,说得真实自然。

诸葛亮微微一笑,牵了两匹马,系在旁边一株柳树下,携了宝钗的手,领她在泉边一块圆石上坐下,嘱咐道:“且离水远些,我去去就来。”

宝钗回眸笑道:“去吧,别让玄德公久等了。”

诸葛亮低笑道:“本要让他等到明年开春,不曾想人算不如天算,竟未避过去。”

宝钗握住他的手,轻声道:“无须如此蹉跎岁月,信我,他就是你的明主!”

她掀开面前纱帘一角,似笑非笑道:“再说,你那计划还等得了半年吗?”

诸葛亮笑着摇手:“果然是什么事都瞒不了夫人,也罢,只能如此了。”

他转身走向刘备,行至中途,脚步一转,至一处菊花丛中,采了一支开得最盛得的,又转回去送给夫人。

宝钗心下暗笑,夫君当真孩子气,都已经迎面撞上了,还要再试探下刘皇叔的耐心和诚意呢。

但她并不说破,接过花后,与诸葛亮说说笑笑,配合他继续拖延时间。

刘备垂手立于道边,面上含笑,静心等待,没有一丝的不耐烦。

张飞已急躁起来:“这人婆婆妈妈,一味儿女情长,卧龙之名怕不是欺世盗名罢!”

刘备道:“我们本就来得唐突,何妨多等?”

诸葛亮终于说完了话,转身缓缓走来。

关羽丹凤眼微眼,卧蚕眉微挑,身上武将威势尽显,压向来人。

诸葛亮却是从容不迫,依然保持缓慢的节奏,走至三人面前站定,伸手指着旁边草地道:“将军若不嫌弃,请至此草地权坐。”

刘备欣然应喏,嘱咐两位兄弟在道旁等候,他跟着诸葛亮远远走至一处空地,毫不在意今日专门换的华服,席地而坐。

此时已是初秋季节,天色蓝得近乎通透,宝钗捧着那支金灿灿的野菊花,身边泉水潺潺,波光粼粼,如一弯月牙,倒映着天上烈日。

月中有日,日影照月,一片和谐。

间或有小鸟飞出草丛,发出轻轻一声鸣叫。

草地上对坐的二人,刘备表情真挚,一派专心求教模样,诸葛亮面带笑容,眼稍眉角带着若有似无的打量与试探。

两人你来我往说到日影西斜,诸葛亮的神态已经放松下来,指着远方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