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钱郎中家中添的是嫡子还是庶子?”
“不知道啊,兴许是位千金呢,大人您自己去问问嘛。”
“那我要你们何用?”
“我们忙不过来啊,活计太多了,”大家纷纷叹息着,“不然大人您再招些新人进来,给我们分分忧如何?”
这听起来是个非常合理的建议,但就算沈乘月真的招了新人进来,他们也不会给新人传授丝毫经验,不会教给新人任何东西,到时候新人两眼一抹黑,仍然是什么忙都帮不上,而他们反而可以去尚书面前告一状,说是沈郎中浪费着户部的银子,招了些庸人进来。
“是吗?”沈乘月却不上这个当,她微微一笑,“我倒觉得,户部的人实在太多了,不该招新,反而该精简才对。”
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沈大人,这里已经忙不过来了,您还要精简?莫不是在与我等说笑?”
“不是说笑,我决定了,就从行商司开始好了,”沈乘月将手一挥,“我要辞掉现有人员的一半。”
“一半?!”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是不是把她逼得太狠了,看看,都被逼疯了。
有人得意一笑,准备站出来说行商司众人同进同退,要辞就把大家都辞了,留个空屋子看它如何运转,并赌她定然不敢点头。
“没错,”沈乘月却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斩钉截铁道,“辞掉一半人,省出来的每月俸禄、粮食,还有逢年过节发放的好处,通通平分给余下的人。”
说白了,就是给一部分人涨薪,同时辞掉一部分人。
“……”
一片安静中,有人忍不住发问:“大人是说,虽然人少了,但户部给行商司的俸禄总金额照发不误?”
“没错。”
那不就相当于现有的月俸翻倍?年节的好处翻倍?
这巨大的馅饼砸下来,把所有人都砸得哑口无言。刚刚还同心协力的小吏队伍中,顿时出现了裂缝,虽尚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但观其势态亦不远矣。
他们想继续冷着脸说做不到,但他们心里清楚,其实只剩一半人,司部也照样可以运转。
行商司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它从来都不需要那么多人。
人手冗余,是在每个部每个司都十分常见的问题。
仍然有少许人惦记着同进同退的计策,但环顾一圈,又觉得余下这些家伙说不定要出卖自己。
“沈大人,”有人迟疑着开口,“您打算辞掉哪些人?留下哪些人?”
“我不知道,”沈乘月笑了笑,“毕竟我对你们还不够了解,不如你们自己把那些懒散、不做事之人的名单写下来交给我好不好?”
众人呆若木鸡,空气中仿佛能听见他们的联盟土崩瓦解的声音。
沈乘月等了一会儿,直到有人开始四处张望,被他望到的人恶狠狠地瞪回去。她才莞尔一笑:“不对,这样不好,还是换个法子吧。”
“……”众人已经不太敢开口询问了,静悄悄地等着她自己宣布。
“这样好了,”沈乘月想了想,“我需要有人帮我处理文书。”
“我来!”有人积极地站了起来,收到了大家的一致瞪视。
此人丝毫不畏惧,瞪呗,反正你们中有一半要滚蛋,剩下一半嘛,能留下的肯定和我一样屈服于沈乘月了,也没什么资格来鄙夷我。
“我的意思是,今后所有文书,需要我来批示的递到我的案头,余下的由你们平分处理,”沈乘月用指节敲了敲面前的桌面,“我会仔细查看你们的每一份批复,以十日为限,做得最好的一半留下,不够好的只能遗憾地请你们离任了。”
“……”
“大家都不开口,看来是没有意见了。”沈乘月笑着问。
“沈大人,这……”
“有意见的也可以闭嘴了,我不在乎。”
于是场面重新归于静寂。
第150章 一视同仁
户部衙门。
“你将行商司足足一半人革职了?!”可怜的户部尚书被朝中诸事折腾得心力交瘁,还得抽出空来问询自己的下属。
沈乘月颔首:“回大人,没错。”
“谁准你这么干的?”
“大人您啊,”沈乘月模仿着尚书当时的模样,一手扶额,一手无力地摆了摆,“当时您柔弱无骨地倚在椅子里说,‘算了,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别乱用词,”尚书深吸了一口气,“行商司现在如何了?”
“目前运转良好,大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斗志昂扬,奋发有为,一切并无妨碍。”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沈乘月总结,“大人,户部千万不能掺和进百官罢朝之事当中,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没错,百官又搞出来一个罢朝。此举主要是大家考虑到,以辞官来威胁陛下的危险性太高,一个不小心陛下批了就不好收场了,而罢朝则相对安全许多,不干活也不辞职,进可攻退可守。
“我当然清楚,”尚书叹了口气,“主要是得罪了翰林院那群负责编撰史书的家伙有些麻烦,我还指望他们在修史时记我一笔好话呢。”
“但大人继续掺和下去,很可能只会在史书留下一句,显朔某年某月,户部尚书忤旨,帝怒,着新人以替之,”沈乘月动之以理,“您得先留在朝上,再去惦记史书留名的机会啊。”
“但大家都觉得法不责众,”尚书叹息道,“每个人都侥幸觉得,自己混在人堆里,不会被皇帝
特别迁怒到。”
“但您不一样啊,”沈乘月直白道,“陛下亲自交给您海外贸易的任务,您却跟着那群日日一睁眼睛就是搞弹劾的御史大夫混在一起,那是一回事吗?他们少弹劾两个人不要紧,您这边耽搁的可是大事,皇上若要杀鸡儆猴,第一个怕就要拿您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