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日还-时间循环(274)

她拿了秀才的功名没多久,不如留在京里继续苦读,考个举人,假以时日,有名师教导,也许还能中个进士,得了一向最看重“正统”的文官集团的认可,从此仕途说不定会顺畅许多。

但沈乘月坚持亲自跟随,这桩差事容不得差错,没有搞砸的余地。何况对她而言,这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经历。

船队驶出港湾,荡起碧波万顷,乘风破浪地向别国前进,她负手立于船头,感受到海风裹着水雾扑面时,竟也有些抑制不住心下的激动。

而事实证明,没有远见的另有其人。

这趟海上贸易大获成功,一批批的货物从海上运出去,带回了一船船的真金白银,带回了境外的稀奇玩意儿,绘制了最新的航海图,以大楚的名义向各国赠送了礼物、建立了邦交。

她甚至请回了一些当地的学者与工匠来大楚拜访,他们随船队而来,与大楚人互相学习交流,开拓眼界,还在京城留下了一座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作为友谊的象征。

由于船队出使途中还顺便扫荡了游离于海上的盗贼,使附近诸国免得继续经受侵扰,这些国家还派出了使团,向大楚的皇帝献上了珍贵的礼物,令陛下龙心大悦。

走一趟花了两年时间,却让沈乘月的官袍由绯红换成了紫色,绸袍上绣孔雀,腰间饰以玉带,正是大楚朝三品文官官袍。

这官袍原本是为男子设计的,但穿在她身上却也颇为适合,一抬手一拂袖间,带着几分别样的写意从容。

两年海上号令巨大船队的经验,波涛滚滚中指挥作战力挽狂澜,也让她多了几分说一不二的威势。

她做了户部侍郎,在户部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如今各司听命于她,当年那点龃龉早已没人记得。

这升职速度,称一句平步青云也不为过。

三品官,可以称一句“三品大员”了,尤其沈乘月手里还牢牢地掌握着陛下极为重视且目前大为成功的海外贸易,即便京城有权有势者多如过江之鲫,她在这里也算举足轻重了。

何况这场贸易中,户部把京中很多有权有势者都拉了进去,有钱大家一起赚,分红极为丰厚,拿到真金白银的权贵们,看沈乘月自然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他们又还期盼着下一次她继续带大家赚钱,没必要去得罪她,沈乘月回京后,堪称是风头无两。日日有人邀约,今朝楼头饮宴,明日打马看花。

其情其景,不免让沈乘月回忆起了当初她救了皇帝一命之事,那一次,沈府的门槛也差点被热情的拜访者们踏破。只是随后沈瑕叛逃,沈家又门庭冷落起来。

如今她早经历过起起落落,倒也没有对此十分得意。她自己没觉得生活有什么变化,但人们待她显然是不一样了。

唯一的不美之处大概是要上早朝,沈乘月常常要灌一杯浓茶,再给自己一巴掌逼着自己起床上朝。

不过最近皇帝精力不足,倒也不是每日都有早朝了。

负责造船的工部得了赏赐,户部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已经几乎能与吏部一较高下了。沈乘月最近常常看到尚书在衙门里晃悠,带着压都压不下来的嘴角。

她望着户部的匾额,想起当初循环里自己劫了国库,险些连累户部全员担责撤职,如今已是恍如隔世了。

沈乘月回京后,还参加了当年的秋闱,并名列前茅,取得了举人的功名。

一直在外奔波,回来就能升官中举,老天对她未免太眷顾了些,若不是科举保持着严格的匿名,且主考官们德高望重,怕是有人要怀疑她作弊了。

尚书看着她欲言又止:“怎么你出门这两年,在船上还偷着勤学苦练了?”

“大人说笑了。”她曾经学过的东西,都还在脑子里呢,文字这种东西并不似数理那么容易遗忘。

朝堂之上暂且没有很大的变化,当初砍了数十名官员,各部多出了很多空缺,皇帝直接下令让这些人的副手官升一级来补上,副手底下的人也同样官升一级顶上副手的位子,如此一级推一级,竟几乎没怎么耽搁朝廷的运转,未过一个月就恢复了常态。百官安心之余,从此看自己副手的眼神里不免带着疑虑。

两年的县试里陆续有些女子中过秀才,人数尚不算太多,但总归是个好的开头。狱卒、衙役里渐渐也有了女子的身影。

只是要等这些新任秀才成长起来,等到她们中了举人、进士,再进翰林院熬熬资历,出来当官,可能还要很多很多年。沈瑕便给沈乘月出了个主意——借调。

沈乘月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明白了沈瑕的意思。

借调,本质和她做官的过程差不多,从各行各业里借调那些原本就有经验累积的人来朝里担任与本职相关的职位,他们是来做实事的,不必懂太多的科举知识。

沈乘月在早朝上上奏时,尽量把这件事描述成请外援来帮忙干活而不是来分权。

令人惊讶的是,朝中管农业的太仓令几乎是踊跃地支持着她提出的政令。待下了朝,沈乘月不由多问了一句。

太仓令的诉苦根本停不下来:“沈大人你是不知道啊!调进我们这里的都只看科举成绩,真正懂务农的根本没几个,全是书里读来的,纸上谈兵,说起分田制度来侃侃而谈,什么王畿千里之地,为田几井,容民几家。但一到实操,他们能给我写出如何依靠耕牛从树上摘萝卜的文章!”

沈乘月知道这大概只是夸张的说法,忙劝慰道:“至少他们清楚是耕牛,而不是耕马耕驴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