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赵淩倒是不会有什么看法,毕竟差了一辈。
再说赵淩把棉花搅机弄了出来,极大降低了棉花的加工难度,让更多的百姓能够穿暖;推广了玉米的种植,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吃饱。
只这两样,但凡脑子正常的官员都不会对赵淩有什么不好的看法。
更别说赵淩还弄出了琉璃,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更有水泥那种逆天的东西,不仅能够加固城防,后续还能降低大量维护的人力物力。
他感觉赵淩这样的全方位人才,就该在他们吏部。
他们吏部才是最厉害的。
五品,他还是看在赵淩年纪小,往少了算的。
顾朻在边上说道:“水灵是我伴读,应该来我太子府。”
没人理他。
顾朻去看亦步亦趋跟在户部尚书背后的祝阳。
没关系,他还有一个伴读。
祝阳看天看地不去看他。
他已经想好了,要在翰林院编书编到天荒地老。
顾朻:“……”
他看看跟他父皇据理力争的一众大臣,心态就平衡了。
这些大臣连他父皇的面子都不给,更别说他这个太子了,正常。
赵淩感觉眼下这个场面,自己应付不来,见边上工部侍郎在,想到他准备搞蒸馏酒精的实验器材,过去跟人说话。
两人聊着聊着就聊到酒精的作用。
赵淩见工部侍郎不信酒精能祛除外邪,就拉着他去找太医令:“我才不是为了喝酒。你不信,找赵太医问问。”
“你小小年纪就酿酒,还说不是为了喝酒?你家柿子酒还有没有,给我匀两瓶。”
“应该还有,我回去问问我娘。真不是为了喝酒,那我还磨豆腐呢。”
“你不是为了吃豆腐?”
“哦,这么说也是。”豆制品好吃,还是普通百姓能够用相对比较低廉的价格补充蛋白质的手段。
植物蛋白也是蛋白。
以前豆制品价格一点都不便宜,现在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一点了。
而且豆制品花样繁多,做成腐乳方便长时间保存,还能补充盐分。
豆腐衣这种产品搁他上辈子属于减肥之敌的热量炸弹,搁现在是补充热量的好帮手。
他很粗糙地计算过热量摄入。
他自己大概是一天两千左右大卡,家里的下人一天大概只有一千大卡,再底层的譬如他之前学农的孟家,不是农忙时期,一天大概就七百大卡左右,接近轻断食。
就这,孟家这样的普通农户,盐分摄入不足,更别说是其它微量元素了。
食物品种多样化更是无从谈起。
有些真正穷苦的人家,还在用陶锅做饭,家里连口铁锅都用不上。
赵淩说着说着,又说起晒盐的事情。
工部侍郎扒拉他一下:“先把酒精说完了。”
“盐……”
“先说酒!”
“噫!您这么凶,我告诉我爹。”
“告诉你爹也没用。”工部侍郎让宫人拿了笔墨纸砚过来,“喏,快画,你要什么东西,自己画出来。不然你明天跟我去作坊自己做。”
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写诗是一项重头戏。
别人看到赵淩在这儿挥笔泼墨,还以为已经开始写诗了,就凑过来看,结果是一堆看不明白的图画。
祝阳感觉跟着他爷爷“围攻”皇帝有点危险,凑到赵淩身边,倒是看出几分来:“加热蒸馏之后就能提高酒液的浓度?你要多少原料酒?原料酒是用粮食酒还是果酒,还是都行?加热用柴火还是别的?要是用在战场上的话,数量不小,烧柴火恐怕不行。可不可以用煤炭?你以前研究过的速生林,我在老家这两年种了一些树种做记录,忘了给你看。哦,我还做了一些别的记录,你明天来我家……”
赵淩乱七八糟的研究很多,并不是每一样都会写成小论文,挖坑不填的更多。
比起枯燥的四书五经,赵淩的那些小实验更有趣,而且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祝阳、米希他们都很感兴趣。
工部尚书忍不住敲敲桌子:“酒精!”别又拐话题。
这群小子是怎么回事?
状元榜眼就了不起?谁还不是个状元了?
哦,他不是。
他以前也是二甲靠前的排名,没差好嘛,尊重点好嘛!
“哦。您别生气。”赵淩敷衍地拍拍工部侍郎的后背,像是在安抚暴躁的慢慢,对祝阳说道,“先在实验室里把酒精搓出来再考虑别的。等等再试试酒精和烈酒对祛除外邪的效果哪个更好。后续再考虑量产的工艺和消耗。”
祝阳表示赞同:“主要还是粮食消耗的问题。”
“梁州那边玉米一年三熟,还产甘蔗。不过那边山地多平地少,大规模种植还得看海州。不过我海州没去过,不知道那里究竟怎么样。”
“要是梁州、海州的话,酒精生产出来,还得考虑长途运输的问题。太子殿下在梁州修了一条水泥路,能把水泥路直接从梁州海州修到西面和北面的边境吗?现在水泥产量够不够?能增设作坊吗?”
“海州还是更适合种植水稻。缺粮的话,海州边上其实不错。”说话的是顾朻,他说着,还拿过笔,扯了一张空白的纸,画上一段大虞南部的简略舆图。
赵淩看他蘸完墨水,就把砚台放到另外一边,怕他碰翻了,顺着顾朻的舆图看过去,和祝阳一起沉默了。
海州西面是儋州,但顾朻画的图是海州的南面,是一个叫宁吴的国家,不是他们大虞的地盘。
一名武将凑过来:“打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