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赵淩掰手指头算了算,“有伤了直接吃掉的,毕竟我也不可能每次都能只伤到人,在草原上也没什么东西吃。大疆和宇树都得吃肉。最亏的一次是碰到十骑,拖的时间太长,杀完赶紧溜了,完全来不及收拾。”
他突然一拍大腿:“对了!我把领头那个家伙的弓箭拿回来了。豆豆说是什么射雕手,很厉害……的……”
赵骅脸色漆黑如墨:“你还敢一次打十个?!还知道对方厉害?!你逃跑不会?”
赵淩眨了一下眼睛,讷讷:“还能逃跑啊?”
“那不然呢?”
赵淩还真没想过逃跑,现在想想靠着慢慢的速度,确实能够跑得掉,塔尔罕骑兵应该也不至于在他一个单人独骑身上浪费太多时间:“他们先朝我射箭,我就没想那么多,反正我装备比他们好。”
可是后来他有很多马。
慢慢再厉害,他也不能一直骑着慢慢。
接风宴因为赵淩的说漏嘴,变成了批斗大会。
赵淩被说得头也抬不起来。
赵淩深刻认知到文武官员的不同。
明明在窦家,他的战绩那是被夸了又夸,搁自己家就不行了。
接风宴还没赵淩什么事情,宴会还没结束,他就被赶回房睡去了。
他抱着抹布亲了又亲:“还是抹布好。”
抹布给他舔舔头发,发出呼噜噜的声音。
赵淩本来以为自己白天睡了半天,晚上要睡不着,结果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他骑着点点进宫。
坐在马车上的赵骅看他没穿官服,问他:“不去吏部销假?”
“不去。我去见见太后娘娘和陛下就回来了。马上要成亲了,一堆事情呢,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情要我做。”赵淩突然想到个事情,“爹,我不在这段时间,俸禄帮我领了吗?”
“领了。来福管着呢。哦,来福给你把小学堂后头那个院子也买了下来,开了个职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这名字很贴切。
“哦。原来小学堂地方确实太小了点。”家里的主要矛盾一直不是钱不够,而是买不到合适的位置。
像他们家,从他有记忆以来,赵王氏就心心念念想买坊里面的宅子,到现在都没买到。
甚至因为他们几家的发展都不错,很多人都认为他们这块地方风水好,房价都涨了。
也有可能是太平日子久了之后,有钱人变多,哄抬了房价。
赵骅作为亲爹,肯定是想让赵淩多休息的,然后他就在御书房里看到了熟悉的石狮子。
赵淩一身常服坐在御书房里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反正他从七岁开始就时不时这个样子,老大人们都习惯了。
等比例放大的石狮子嘛。
等小朝会开完,几个官员还跟赵淩聊了几句。
赵淩就送他们出去,再回到御书房里,看着顾潥在那儿喝茶吃点心,汇报铁脊关和铁脊县的具体情况。
最后正事说完了,赵淩喝了口茶吐槽:“凉州那地方的教化是真不行。送来的人当不得大用,换了两批人都一个德行,手把手教了他们,跟他们说的话还当耳旁风,经常自以为聪明做一些无用功。还得是先生您派来的人厉害,几下就把事情给理清楚了。嘿嘿,等过上个三五年,铁脊县一定会变得跟我做出来的模型一样。”
赵淩说的是实话,也知道是顾潥乐意听到的实话。
顾潥的心态就是害怕兄弟吃苦,更怕兄弟开路虎。
窦家得好好发展,给顾潥守好边疆,但不能发展太好,反过头来威胁顾家的统治。
铁脊县的模型还摆在御书房后头呢,是昨天窦荣带过来的。
顾潥招呼他跟着:“过来,再跟朕说说。”
赵淩就跟着过去,给他讲解什么是什么。
各个区域划分,各种作坊预计产量,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养活多少百姓,给朝廷提供多少税赋。
宫里虽然有最详细的大虞的舆图,但看舆图和看模型完全是两个效果。
伴随着赵淩的讲解,别说是顾潥,就是跟在边上听着的李公公都听得很清楚明了。
顾潥一边听,一边问他各种问题,又问他:“让这么多妇人出来做活,家里孩子怎么办?”
“有托儿所、幼儿园这些帮忙带孩子的地方,等孩子大了就让他们上小学堂,认字明事理,再上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进作坊干活。”
其实朝中关于开启民智这方面是两个观念,一方面在管理的时候讲愚民,认为比较好骗……好管理;另外一方面,又把教化列入地方官员重要的功绩,表达出朝廷的重视。
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柔和的阶级固化手段。
读书难道是一件很便宜的事情吗?
别说赵茂了,就是赵辰、赵缙读书的时候,都得算着点钱买书,月月得赵骅补贴,就知道读书有多贵了。
想要好的教育资源,还得花更多的钱。
像赵淩读书的文华殿,那是有钱都进不去的地方。
知识资源其实是高度垄断在权贵阶层手中的。
真正的穷苦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很多人别说是写自己名字,甚至都没个正经大名,一辈子按照排行来叫,或者按照出生日期来起名字,不然就是起个贱名好养活,叫一些狗蛋之类的名字。
而赵王氏主编的小学教材和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完全是另辟蹊径。
除了其中涉及到少量官府的告示怎么解读的内容,剩下的教学内容在达官显贵的眼中都是一些低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