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纨绔(419)

五月中,宁吴经过短暂的震荡后,正式并入大虞,成为宁吴州。

七月,按察使汪怀、市舶司使赵淩,奉旨在宁吴、海州两地开恩科,考试通过后的学子可以直接获取相当于进士的身份,并且直接在宁吴当官。

科考难度适当降低,两地各招收共计六百人。

八月,另在宁吴、海州两地公开招考吏员,第一届不限功名,只需要五人联保,针对宁吴不同的岗位,招收共计人数一千。

对于生活在原两国边境的百姓而言,其实对海州并没有隔阂。让海州人来治理宁吴,对于宁吴人而言就相当于让大伯来管家,毕竟自己“亲爹”没了,感情上是能够比较能接受的。

反对的声音也有,但都是原本宁吴的一些上层。

并入大虞之后,他们本来以为能够凭借着自己在宁吴的势力,借机和大虞谈条件,争取更大的利益,结果大虞压根不搭理他们。

于是整个四月,窦荣都在带兵扑灭宁吴冒出来的零星火苗。

真的是小火苗。

水军在宁吴这种河道密集的地方作战,实在是太具有优势了。

在陆地上,敌方根本没法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冲锋。

更何况在陆地上作战,是窦荣的优势项。

水面作战,凭借着数量不多的装载了火炮的蒸汽船,以及改良后能够适应浅滩作战的小艇,宁吴原本相对强势的水军溃不成军,更别说是一些地方势力拉扯起来的乌合之众。

用窦荣的话来说:“土鸡瓦狗,比大虞的水匪还不如。”

在窦荣的评价体系中,大虞当初大运河沿岸还有几个能称得上业余选手的匪寨。

业余好手谈不上,业余好手起码得是赵淩、祝阳和以前的米希这种水平的。

称得上规模的火星子扑灭后,接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高压强管理,确保整个宁吴都能够有效归入大虞版图。

普通百姓的感受最深刻,有些偏远一点地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换了国籍,只知道到年末收税的时候,缴纳的税少了很多。

缴税少是好事啊。

徭役还是有的。

本地主要的徭役是疏浚河道和修桥铺路。

现在他们还是干一样的活,区别是不用再自备粮食,而是由官府统一发放,并且使用的机械让他们的工作更加省力高效。

学堂逐渐增多,和学堂同时铺开的还有大量的作坊。

经过一年的修整后,宁吴的粮食开始大量往北方缺少粮食的地区输送,极大的缓解了北方的粮食压力。

同时由于宁吴的开发程度很低,又适合种植粮食水果,大虞其他地区因为各种原因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当地衙门的组织下前往宁吴。

短短三年时间,整个宁吴已经彻底并入大虞。

“汪先生。”

汪怀回到阔别依旧的神都,感觉好像很熟悉,又好像哪儿哪儿都透着新奇,冷不丁听到这称呼,循声望去,先看到鹤立鸡群的窦荣。

呸!他才不是鸡!

招呼他的赵淩已经走到了他跟前,半点没有阔别经年的陌生:“汪先生别发呆了,走,先回家。”

汪怀身后跟着一群家人和仆役,先坐上车马,跟着赵淩直接回到桃溪巷侯府安顿下来。

当初汪怀离京的时候,在神都是有一个小院子的。

家人舍不得把小院子卖掉,他们在神都又没有靠得住的亲戚,也不放心交给牙行打理,就交给了赵淩。

其实主要是来福在管。

房子的租金汪怀一直没拿走,除了用于房屋的修葺之外,这次他们回来面对的是两个小院。

接风洗尘后,来福带着汪先生一家来到原来的汪家:“也是赶巧,隔壁这家刚好要卖,价格合适,我就做主给买了下来。现在还没规划,您看是要收回来重新修葺,还是再租出去?”

汪怀现在早就已经不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文人了,第一个问题就是:“租金有那么高?贴了多少?”

来福笑道:“不多,贴了两百贯。”

这些年神都的房价涨得厉害,对比汪怀当初买房的价格,只贴了两百贯跟白送的一样。

而且如果小院租出去的话,两百贯要不了几年就能赚回来。

要知道他这小院距离贡院很近,正经学区房。

海州府城的学区房都贵得要命,神都的更甚。

哪怕汪怀现在已经官至三品,也不敢说能够随随便便就掏出近千贯置办这么个小院子,还得是和他家原本的院子相邻的。

他家人口简单,但他如今也是有儿有女甚至有孙子的人了,原本的小院肯定住不下,确实需要更大的院子。

但是再大也没必要,他还是喜欢人口简单一些,不喜欢仆役成群。

几乎不需要多思考,他和妻子对视一眼就说道:“不用再租出去了。收回来了,我们把两边院子打通,再修葺一下就搬回来住。”

来福就笑道:“那这边的租客租约是正月底到期。您要是没有相熟的工程队,我这边帮您安排?”

“好,麻烦你了。”汪先生一家离开神都多年,都有些人生地不熟了。

有学生帮忙当然好,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事弟子服其劳嘛。

赵淩也不过是出张嘴的事情。

黄家现在有一支专门做家装,主要涉及水泥相关的业务,譬如修个浴室、贴个瓷砖、刷个地坪抹个墙什么的。

赵淩发话,黄家直接给安排插队,没几天时间就敲定了装修方案。

一月底租客搬出去,二月末房子就收拾完了。

正好休沐,赵淩和窦荣也跟着过来看新房子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