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数量真的不多,对于怎么从实验室进入工业化生产,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听着赵淩对自己学生们研究内容的介绍,吏部的官员们大概明白了赵淩为什么没让余琪他们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
其实最近几年在吏部的官员都知道,赵淩对用人的要求不低。
他看似不要求功名,但在另外的方面要求很高。
真要是要求低,那他也不会对算数和外语方面进行额外的考试。
市舶司的差使对比其他衙门的确实待遇优渥,但这差使也得看有没有本事干。
市舶司里的官吏们,每年都是要进行重新考核的。
考核要是不通过,要么降职,要么直接走人。
宁州和吴州的官员们也差不多。
赵淩没几天就要离开神都了,跟吏部的官员们交接完手上的工作后,又去工部和户部待了两天,然后就带着庞大的船队准备返回了吴州。
走之前他还特意跟景尚书要求:“您多给我留点人。”
这次他虽然主持了春闱,但是春闱结束后,新科进士们有探亲假。
赵淩走的时候,新科进士们的探亲假还没结束,他想抢人都没地方抢。
景尚书很不高兴:“你想要人就留下来自己干,不行你就在宁州和吴州自己培养。”
赵淩一想自己拿到了设立大学的圣旨,确实不用指望吏部,顿时就不跟景尚书说好话了:“那我自己弄了。”本来这些人也不太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赵骅看他这么跟景尚书说话,假假地批评一句:“怎么跟景尚书说话的?”
好歹人家还特意来码头给赵淩送行了,多少得给点面子。
赵淩道了歉,趁着还没上船的时间,跟两人一起聊了一些政务。
没想到这么一耽搁,一封弹劾直接弹到了他脸上。
“啊?我意图谋反?”什么时候的事情,他怎么不知道?
特意给儿子送行的顾朻夫妻也是猝不及防,看着一群官员带着一大群学子被侍卫们拦在码头外面,高呼:“赵瑞、窦翊狼子野心,裂国分疆,意图谋反!”
第170章
朝中早就有人对赵淩不满, 背地里骂得多脏的都有。
说赵淩就是个奸佞小人,哄骗太后、哄骗太上皇、哄骗皇帝、哄骗太子。
说赵淩以色惑人,让窦荣这么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放弃凉州主战场, 放弃镇国公的爵位, 转而去训练不知所谓的水军, 碌碌无为。
说赵淩跟太监走得近, 奴颜谄媚, 没有节操。
说赵淩大肆敛财,生活奢靡无度等等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赵淩升官太快,权力太大。
他自己是不觉得自己的升官速度有多快, 毕竟他爹赵骅二十五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
只是赵骅当年的情形和赵淩完全不一样。
赵骅当年在神都,可谓势单力孤, 靠着自身能力被顾潥看重,又得到管博澹夫妻像对待亲子女那样教导, 才在神都勉强站稳脚跟。
赵骅高中探花的时候, 顾潥刚亲政不久,要培养自己的班底,提升了大量的年轻官员,赵骅只是其中之一。
当时还有如今的景尚书分摊火力。
景尚书当年也是青年才俊, 家世好学问好, 办事能力强,行事高调张扬。
赵骅并不算太显眼。
赵骅行事相当谨言慎行,一直到现在, 赵家行事都很低调。
赵淩就不一样了。
赵淩从小开始的经历就有攀附的嫌疑,其后做出的功绩,难免带点神话色彩。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 那不就是运气嘛。
赵淩只是运气好,所以什么好事都让他碰上了。
读书成绩确实不错,但会试不过第五名,外面没有流传的诗作,连文章都很少,考上状元是因为赵淩跟顾潥关系好。
至于赵淩一手把市舶司壮大,发展宁吴,那是他手上有钱有资源。
有那么多钱和资源,谁上都行。
总之,赵淩如今的成就,全是靠骗靠哄得来的,自身就是个不学无术天天招猫逗狗的纨绔子弟。
一直到赵淩一力主张让女子参加科考担任官员,这下完全戳到了这群人的肺管子。
只是平时他们闹不到赵淩跟前,更闹不到皇帝面前,现在可算是被他们逮到机会了。
其实这些人不清楚赵淩具体做了什么,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层级不够,并没有够到权力的核心圈子。
赵淩拿出一篇制作火药的小论文,给他们看,他们敢看吗?
赵骅还把小论文挖坑埋在书房里呢。
至于赵淩写的文章,参加科举的文章都是封存在翰林院的,一般情况下,除了翰林院的人和当时的考官,别的官员基本看不到。
另外赵淩“找到”的牧草还能说是运气好,后头推广的玉米……象州外国商人又不是一天冒出来的,怎么赵淩能弄到香料种子和玉米种子?
改良琉璃、制造蒸汽机、烧水泥这样的事情,他们全都是睁眼瞎。
赵淩现在的官职,一是因为他当初年纪小,上头想着压一压;二是上头现在没有缺可以让他升;三是赵淩自己没什么意愿。
这些弹劾他的人有一点倒是说得对,赵淩的权力确实很大,几乎没什么约束,想干嘛就干嘛,把“便宜行事”用到了极处。
但这些人也不看看,他那么大的权力自由度是怎么来的?
再说他哪里真的那么自由了?
他奏折写得少,不代表他和皇帝的沟通少啊。
顾朻本来送儿子远行还有点小感伤。
孩子长这么大,头一回离开他的羽翼,虽说以前也在吴州住过小半年,身边有人照顾,但总归有些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