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纨绔(448)

现在被这么一折腾,顾朻顿时什么想法都没了,对赵淩他们摆摆手:“上船吧,别耽搁了。”

他这个新帝登基没出重拳,别人以为他不打人是吧?

余姝看着他开始同手同脚,就知道他情绪有些起来,赶紧扯了他一下,表面看是挽着他的手,小声道:“没得为了这些人生气。”

景尚书躬身请命:“臣请和这些人辩一辩。”

女子参加科举,可以入仕,确实是赵淩提出来的;但是能够成为政令推行下去,那是通过了朝会,由整个吏部在执行。

景尚书作为吏部尚书,这时候站出来应当应分。

至于这群人说的谋反,纯属胡咧咧。

赵家拿什么去谋反?

真以为有一个窦荣就能谋反了?

现在窦荣掌握的水军确实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离了大虞朝廷的支持,船呢?兵器呢?

真以为靠着一腔热血就能造反?

赵淩和窦荣在宁吴几年,这群人就算不知道顾潥他们也在海州吴州,总知道太子监国吧?

景尚书都站出来了,赵骅更得站出来。

没别的,他是亲爹。

然后这两人都没抢过赵王氏。

她是嫡母,还是下一科要考状元的女子。

虽说考不考这个状元,都不影响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官身,对于这个世间的女子很重要。

她想世间的女子多一条出路,少一点身不由己。

她这么多年,把慈幼院附属的一个小学一直开到现在的弘瑞学堂,教授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

尤其是在码头这样的地方,不少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管事都上过弘瑞学堂。

他们大概知道景尚书和赵尚书是高官,但官职再怎么高,也不能高过山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赵王氏一站出来,码头上几乎一大半的工人都下意识立正站好,做出聆听山长教诲的样子。

“山长好!”

赵王氏微笑:“你们好。”又面对一众明显被吓了一跳的官员和学子说道,“我知道你们在不满什么,无非就是不满自己的地位可能会被女子影响。可你们为什么会担心这个呢?”

一群人顿时几乎跳起来高声大喊,什么牝鸡司晨,什么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之类。

话还没说完,围拢到码头上的许多女工顿时丢出手上的垃圾甚至小石子。

“呸!我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和家里人,不出来干活,在家相夫教子?谁给我多一口饭吃?”

生存,这是老百姓最低的要求。

这群读书人高高在上惯了,不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也看不到平民百姓。

今天因为送行的队伍中有皇帝皇后,赵王氏作为命妇,特意按照礼仪打扮过,虽然没有像参加宫宴那般隆重,一身装扮从头到脚也都很华贵庄重。

她如今也不是什么只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当家主母,而是有一番自己事业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的山长,由里到外气势迫人:“圣人言,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就是‘父’的责任。若是‘父’教不好,倒确实得由女子来管教丈夫和孩子。”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看向一群闹事的官员学子,只差没明摆着说他们爹没把他们教好,才让他们出来乱吠。

“诸位都是百姓的父母官,或者想成为父母官。父亲的角色都没有当好,母亲的角色想必更没能力当好。做父母的,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缺衣少食,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勤勉上进,只知有子,不知有女。诸位就是被这样教养长大的?也是这么教育你们自己子女的?还是你们只孝敬自己的父亲,不孝敬自己的母亲?”

没家教!

没教养!

数典忘祖!

这些官员和学子,都是自诩文人,不管背地里怎么样,平时都是自诩君子,品行高洁,做出一副姿态来。

官员们高高在上惯了,其实大部分官员都不怎么关心平民百姓如何。

爱民如子的官员是极少数。

只是这种事情好做不好说。

无论是官员还是学子,不能张口就说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谁管百姓死活这样的话。

要脸。

整个码头瞬间安静。

还是顾朻说道:“记下这些人,看看他们家是怎么教育的,是怎么孝顺父母的。”

一群闹事的官员和学子瞬间脸色惨白。

谁家能真正没一点龃龉?

真正能说得上一句家风清正的官员,整个朝廷能有几个?

现在顾朻说这个话,哪怕他们真的家风清正也没用,而是说明他们的仕途到此为止。

顾朻的话还没说完,“不是说赵侍郎谋反?来人,全都带走。朕好好听听,赵侍郎怎么谋反了。”

赵淩是他看着长大的,什么性子他最清楚不过。

虽说他时不时会酸两句父皇待赵淩比待自己亲,其实内心很清楚,赵淩再怎么受重视,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可能高过自己。

赵淩从小就一直站在这边,甚至因为赵淩的一部分原因,他从太子到如今登基走得格外顺畅。

赵淩还谋反?

他就没见过几个比赵淩更加不贪慕权势的人。

信赵淩会谋反,还不如信他自己谋反。

这群人还以为法不责众,纠集了一群人之后胆子大得很。

等看到顾朻动真格的,纷纷软倒在地瑟瑟发抖,被护卫和衙役们拖死狗一样拖走。

五月,赵淩到达吴州港没多久,神都就迎来了新帝登基后的恩科,也是女子能够参加的特科。

众多年龄不一的女子进入贡院参加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