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纨绔(94)

象州妇女普遍养蚕织布缫丝刺绣。

类似赵家这样靠山的,还种植了茶园。每年采摘茶叶,妇女都是主力军。

当地妇女参与大量的经济活动,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并没有某些腐儒们规训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

这里的腐儒,特指他们的外祖父,赵王氏的爹。

族学里男女一起上课,完全不算惊世骇俗。

赵辰赵淩和其他堂兄弟姐妹间,就更加没有那么多破讲究。

赵复虽然年纪比赵骅大了许多,但他年轻那会儿一门心思想着一朝中举飞黄腾达,瞧不上村里的姑娘,只想着中举之后娶个官家娘子。

等他认清楚现实后,成亲的时间也拖得晚了。

他有三子四女,年纪倒是和赵辰赵淩差不了多少。

老大赵厦,今年十九岁,在府城书院上学,也还没参加县试,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成的亲,娶的是他先生的女儿,现在就住在府城,并不在家。

赵厦是这一辈里唯一已经成亲的。

剩下的孩子们岁数大的已经说亲了,年纪小的也和赵淩差不多大。

赵辰一听就开始羡慕:“怎么你们都上半天课,就我在书院上全天。”偶尔还要被先生留堂。

赵田氏轻轻拍了拍他:“书院是这样的,你大堂哥也是上一整天的课。”她听赵辰话里的意思,看向赵淩,“淩儿是上半天?”

赵淩把跟过来企图往桌上跳的大胖一把抱住放在自己腿上:“文华殿里是上半天。”

文华殿是比起赵骅这个户部侍郎听起来更加遥远的名词。

不仅赵田氏感兴趣,就连赵爷爷赵奶奶和赵复都让赵淩多说一些。

赵淩就给他们随口说了一些相对比较有趣的事情,像是平时的骑射课啊,出去军训、学农,暑假在小庄上学养羊收麦子什么的。

赵淩的课程显然要比他们认为的四书五经要丰富多彩。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面也悄悄认定赵淩目前的学识肯定不如赵辰。

一天到晚学这些跟科考无关的内容,可能是这会儿年纪还小,还玩呢。

聊了一会儿,赵爷爷他们今天一早过来,马车颠了一路,显然是累了,回去休息。

赵田氏就让人带着兄弟俩在村里面转悠。

这个月份的稻田里已经半干了,稻穗金黄低垂,茎秆还能看到一点绿。

赵辰和赵淩就蹲在地头,开始研究起水稻来。

从水稻什么时候开始收割,到亩产量,再到种植时间、种植方法,具体到病虫害、杂草、使用的农具等等。

给他们当向导的也是赵姓族人,父母早亡,说是在他们家做长工,实际也是当半个儿子养的,不过农忙的时候一样得下地干活,本来以为自己还能不懂种水稻?

结果被他们一连串问题,问得脸都空白了,只能叫了在田间劳作的几个族叔过来。

一群人从田间讨论到祠堂。

赵家的祠堂很大,还有戏台,平时族里头有什么重要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

等过一阵水稻收割后,祠堂宽阔的场地也是翻晒稻谷的重要场所。

赵家的族学也在这里。

不过他们是来看一些水稻种植、收割、储存和加工的农具的。

一群人聊了半天,没注意到时间,族学下课了。

原本安静的祠堂顿时喧闹起来,一群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少年男女,一窝蜂地从祠堂里冲出来,和后世的中小学一样一样的。

赵辰感慨:“族里的孩子真多啊。”

一位族叔笑道:“也不全是赵家的孩子,还有临近几个村的,大部分都是族里的姻亲。”

赵家族学教授的其实都是一些启蒙课程,但一来就设在村里,二来这是唯一一个收姑娘的学堂。

姑娘们会认字会算数,将来嫁人能嫁得更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辰赵淩的两个姑姑,都嫁得好,到现在都让人羡慕。

赵辰见许多姑娘从学堂里出来,好奇询问:“哪些个是我们的堂姐妹?”

赵淩看到一个穿着丁香色裙子的姑娘经过,直接叫人:“婉瑜堂姐!”

姑娘停下脚步,见到一个没见过却瞧着面善的小孩儿,有些疑惑:“你是?”

赵辰也疑惑:“真是婉瑜堂姐?”大家不都是第一次见面吗,怎么认出来的?

赵淩已经跟赵婉瑜自我介绍完了,回头给人介绍:“堂姐,这是我脑子不太够用的大哥赵辰。”又对赵辰揭晓谜底,“堂姐头上的蝶恋花簪子不是跟二姐和五妹妹一样的嘛。”

赵王氏给家里每个姑娘都准备了这么一套蝶恋花的头面,是去年的年礼之一。

赵婉瑜下意识扶了扶头上的簪子,笑问:“那你怎么不猜我是婉雅妹妹呢?”

赵婉雅是赵四叔赵继的长女,和赵婉瑜同岁。

赵淩理所当然道:“你跟大伯娘长得像。幸亏姐姐你长得像大伯娘,要是像大伯那就……”他说着就把脸皱起来,一脸一言难尽。

赵婉瑜忍不住笑出声:“好啦。你们这是干嘛呢?是要在族学听课吗?”

“不是,我们是看农具呢。”

赵婉瑜一下就把袖子捋了起来,露出拥有漂亮肌肉线条的小臂,带他们重新回到放置农具的地方:“对哦,听说淩儿你很懂这些。正好你来了,我最近在弄个水磨,帮我看看。”

赵辰就看着刚才还文文静静的大堂姐,一言不合就拿起了一把锯子。

第49章

水磨这种东西, 并不是太稀罕,只是在水流有高低落差、流速快、水流量大的地方比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