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政变生存指南(243)+番外

作者: 望韶光 阅读记录

叶静能是李显的“近臣”,对皇帝的脾性摸得分外清楚,他家中的饮食、乐舞、酒菜都很对李显的胃口,乃至于一草一木,一廊一柱都是精心设计过的,李显像回了自己家似的,一屁股坐在了主座上就不肯挪开。

洛北冷眼旁观,这木头是上好的楠木,花草是从江南移栽而来的精品。莫说叶静能这位从三品的国子祭酒,便是他这个“右羽林军大将军,昆陵郡公”的俸禄也经不起这么花。恐怕这位皇帝近臣不仅有皇帝的赏赐,还沾染了一些行贿受贿,卖官鬻爵的事情。

他正这样想着,席上忽而一阵混乱,原来是李显见台上的舞姬跳得好,一时起意,要众人各做一首《回波乐》。

《回波乐》相传是尔朱荣与群臣所创,到了大唐,教坊的乐工们将它改为乐曲和舞曲。台上的舞姬刚刚跳的就是这支曲子。李显大概也是见此起意,要众臣同贺。

“洛将军,你也下场来写一首吧?”说话之间,宋之问笑道。

此人是武三思旧党,也是出卖王同皎的告密者。洛北不想理他,便刻意向他那边望一眼。

宋之问立刻收了笑容,不再说话。

不过他两人动作太过明显,眼看着皇帝的目光已经投了过来,洛北只得低身对李显道礼:“陛下,微臣出身塞外,不善词曲,还请陛下允许微臣旁观。”

李显笑道:“洛卿年少华美,不能以词为乐,实在当罚。依我看,就罚你也跳一曲《回波乐》来吧。”

众臣顿时起哄一片,其中还不乏有好事者等着看洛北的笑话——大唐宴会上,以舞相属本是稀松平常,但在舞姬之后跳与舞姬相同的曲子,这多少是有点折辱意味。

洛北冷然道:“陛下,请恕微臣孤陋寡闻,不知这《回波乐》如何跳来。若陛下真要微臣以舞为贺,微臣请以剑舞。”

李显这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失言,他本意自然不是要当着众臣的面打压自己的禁军将领:“好,好,好。洛卿,朕准你以剑舞相抵。”

洛北正要抽出腰边的唐刀,叶静能赶忙出列,跪在地上:“陛下,正值秋日,秋主肃杀,宴会动兵是为不吉,以臣之见,还是请洛将军不要动刀剑的好。”

李显不置可否地看了一眼洛北。洛北便把腰间的佩刀解了下来,双手递在李显案前:“既然如此,微臣请以花枝代之。”

第140章

洛北此话一出, 正在埋头写诗的一众大臣们都忍不住抬头张望,剑器舞人人都见过,以花枝相代却是第一次见。

洛北接过仆役折来的一支桂花, 将木枝在手中挽了个剑花, 右手背身持剑,左手捏了个剑诀,才向李显微微躬身,以示礼节。

乐工齐声而作,奏的却是《诗经》中的《鹿鸣》一章。《毛诗序》中说, 此诗是“燕群臣嘉宾也”,是周王在宴会上所奏的宴席之曲,要的是众臣能尽其意, 匡扶君主,也有要求君主纳谏的含义。

李显自然知道洛北这一曲的用意,他不太高兴地调整了坐姿, 等着看洛北要如何在这一曲节奏欢快的宴曲之中舞剑。

乐曲鼓点一起, 洛北花枝微扬,枝走龙蛇,施展了一套极快极凌厉的剑法,他一起一落, 一立一旋,都是踩在鼓点之上, 到了后来,便不见人影,只见花枝上的嫩黄小花簌簌而落。凝重处如群山傲立, 轻灵处如风拂湖面,变幻莫测, 迅捷无比。

有几个大臣看得入神,连手中笔落了也没发现。待到章末处,洛北才清喝一声,花枝忽地飞出,自宋之问颊边擦过,直直插入了他身后的柱子上,花枝穿柱而过,只留了小半截在外头。

“好。”李显率先鼓掌:“洛将军神武如此,有你在朕身边宿卫,便是鬼神来犯,朕也不怕了!”

见李显这么高兴,众臣也都群起附和,有的盛赞他少年英雄,有的称他为国之栋梁,唯有宋之问吓得半天没有反应,眼见舞曲已毕,自己还活在世间,才抚着胸口,一遍一遍地顺过了气:“陛下,臣请治右羽林大将军蓄意谋害之罪!”

“宋公何必惊慌,”洛北走过众人,自他身边将那支花枝轻轻抽了出来:“这只是一枝桂花而已。”

李显撇了撇嘴:“就是,宋之问,你也忒得胆小!你看,你脸上连一点擦伤都没有,哪里来的什么谋害之罪啊?”

群臣哄堂大笑。

宋之问被皇帝这样一顶,哪还能说出来半个字,只得灰溜溜地坐了回去。李显拍了拍手,对众臣道:“好了好了,洛将军的剑舞都结束了,你们的《回波乐》呢?都好了没有?”

这首曲子并不难填,当下众臣都一一起身,依言念了自己所做的《回波乐》。内容不过是称赞皇帝治国有方,四海升平一类的老套词句,还有人称颂皇后与皇帝的举案齐眉。最离谱的,也不过有人以诗词为自己求富贵。

轮到谏议大夫李景伯的时候,他起身道:“回波尔时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李显的脸色立刻变了:“李景伯,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景伯久为谏官,劝谏是他的职责所在,此刻眼见皇帝变了脸色,也敢强顶:“陛下,微臣只是尽职责劝谏,今日的酒已经喝过了头,按照礼仪,不能再继续了。我想,洛将军所做的《鹿鸣》剑舞,应当为今日的结束。”

李显气得拍了桌子:“你父亲在世的时都没有这么顶撞过朕!”李景伯之父是宰相李怀远,素来对李显十分尊敬。

“陛下。”眼下这个局面,唯一在场的宰相萧至忠不得不起来说话了,“李景伯能犯颜直谏,正是谏官的本色啊。陛下能慧眼识才,任他为谏官,不也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