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月依山来(1)

作者: 沁渔 阅读记录

明月依山来

作者:沁渔

简介:

他离开繁华都市开启伊犁旷野生活……

尹山带着悲伤和对旷野的向往,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繁华城市,融入伊犁河谷的哈萨克族土地,艰辛建成民宿“依山”。震撼人心的伊犁河谷,大自然的馈赠与考验并存。在“依山”,发生了很多故事,有灵魂的救赎,有生命的奇迹,有肝胆相照的友情,也有怦然心动的爱情……

文艺小说 恋爱 家庭 友情 青年成长 伊犁风光 人文大自然 治愈

第一章 巴特尔家的年轻来客

六月中旬,伊犁河谷,漫天晚霞,映照着这片静谧的哈萨克族土地。

这里,有人曾来过,心就没有再离开过;有人不曾来,心里却有个一模一样的地方,无数次在梦里徜徉;也有人,正在来的路上,带着不同的寄望。

牧民巴特尔的太太阿迪娜,正蹲在自家毡房前挤牛奶,霞光透过她那薄薄的、香芋紫色的头沙,交织出奇丽的色彩,萦绕着她那高原红的脸庞。

巴特尔刚刚赶回他的马和羊,一屁股坐在毡房外围的基架上,衬起一条腿,点上一根莫合烟,眯起眼,望望天边的落日晚霞,又瞅瞅眼前忙碌的阿迪娜,那顶灰色前进帽下风吹日晒的脸,露出了知足的眯笑,沟壑间隐去了这劳作一日的辛劳。

他们八岁的小儿子阿朵斯,正拿着几根长草,逗着两只狗子在毡房前的斜坡上一蹦一跳,哈哈大笑,恣意玩闹;已成年的大儿子阿麦尔,则静静地斜躺在离弟弟不远的草地上,嘴巴叼着一朵驴蹄草的梗,直盯天空,看那云霞的变化,也想着他年轻人的心思。

顿然,两只狗子的轮番吠叫,打破了这片山头的宁静。

“爸爸,爸爸,”阿朵斯沿着坡跑向毡房那头的巴特尔,手指向斜坡的另一侧:“爸爸,你看,那儿有个人!”

是有个人,高大的身形,背着大大的行囊,在夕阳下拉着长长的影子,沿着坡间路向他们走近,像是个外地来的旅人。

在巴特尔的呵斥下,两只狗子停止了吠叫。一家人注视着已走到跟前的陌生年轻人。

“您好,打扰了。” 年轻人对巴特尔礼貌鞠躬。

看着一家人愣住了的面孔,他介绍起自己:“我叫尹山,刚从外地过来。想住宿在您家里几天,不知是否方便?”

天已暮色,看着眼前这个高大、俊朗、满脸真诚的年轻人,巴特尔觉得像极了一个人,像尹想。

“尹山?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你是,是小山?尹想他是……”巴特尔想确认他和尹想有什么关系,他们实在是太像了。

“尹想是我的父亲。”尹山缓缓做出回应,嘴角露出一丝悲伤的抽动。

尹想是一个知名摄影师,虽离疆多年,但每年都回新疆探亲。几年前,他来到这个静谧、原生态的村庄,与巴特尔结缘。自此,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来这里呆上一段时间,住在巴特尔家。今年四月中旬起,他和尹山的母亲张瑶一起,在巴特尔新建在山上的小木屋里住了一个多月。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尹想离开这里十天后,因癌症晚期陷入半昏迷,住进了乌鲁木齐的医院。彼时,远在广州的尹山毫不知情,赶来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眼睁睁看着父亲永远地离开了自己。

极度悲伤的尹山,无法接受父亲隐瞒病情下的突然离去,在和家人将尹想安葬在乌鲁木齐后,追寻父亲最后的足迹来到这里。

“孩子,快请进来。”

在巴特尔热情的邀请下,尹山走进毡房。阿麦尔和阿朵斯兄弟俩一前一后跟随着,好奇地打量他们的尹想叔叔这高大漂亮的儿子。

尹山环顾这个大毡房,看见一侧毡墙的挂毯上,挂着很多这一家子各式各样的生活照,周边还插着羽毛,在这悬吊的白炽灯下,晃动着温馨。尹山认得出,那是父亲镜头里的影像。

此时,阿迪娜准备好了晚餐,餐桌花布上摆上了手抓饭、熏马肉、馕、奶茶等各类食物。巴特尔亲切地招呼尹山坐下。

这个一辈子未走出过这片土地的哈萨克族家庭,除了阿迪娜,竟然都会讲汉语。两兄弟汉语学得非常好,讲得很顺畅,巴特尔讲得稍生硬,但不影响交流。

“孩子,没有什么准备,晚餐简便,请不要客气。”

看着尹山眉宇间的俊朗,那直挺的鼻子,深邃清澈的眼睛,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尹想的影子,巴特尔不禁感叹起这基因遗传的不可思议。

“孩子,你长得真像你爸爸啊!真是像啊!长得真好看呐!”

尹山对巴特尔礼貌地点点头,抿嘴微笑,但湿漉漉的眼里掩不住悲伤,欲言又止。

巴特尔看出了些许异样,问道:“你爸爸妈妈回去还好吗,你爸爸回去后一直没有联络我,他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一声你会来?”

尹想的病情巴特尔一家是完全不知情的。尹想在这里时,不想这一家子为他忧心,生怕给他们添太多麻烦,并未说明自己的病情。巴特尔一家除了感觉到他明显的消瘦,体质欠佳,但精神状态上,并未觉察出异样。只是身为医生的张瑶备受煎熬,每当夜间尹想疼痛发作,就为他服上止痛药,陪伴在侧,贴心安抚。

“我爸爸他……他……已经不在了。”尹山艰难地说出实情。

巴特尔心猛地往下一落,阿麦尔兄弟俩也突起一阵心慌,失措地互看了一眼。

“孩子,你在说什么?你是说……你爸爸他……”巴特尔的声音有些颤抖。